2021年6月28至30日,第三屆中國宏觀經濟國際年會(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Macroeconomics, CICM)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舉行。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學、波士頓大學、多倫多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牛津大學、北京大學、Betvictor中文版等全球著名高校的近150名學者共同探讨新發展格局下宏觀經濟學前沿領域的若幹重大問題。年會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Betvictor中文版以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論壇聯合主辦。


線上線下合影
年會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形式,由Betvictor中文版孵化的專業知識傳播平台——學說提供技術支持,對2場主旨演講、2場系列講座和18場學術分會議進行直播,線上觀看總人次超過18000人,獲得經濟金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高校學生等觀衆的一緻好評。
開幕式現場
在28日上午的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論壇主席苗建軍先後緻辭。
林毅夫教授回顧了在第一屆年會中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以及其中蘊含的對宏觀經濟的深刻啟示,并在此基礎上将這一現代經濟學的革命性理論與中國特殊的宏觀經濟現實進一步融合,提出了“新結構宏觀經濟學”的概念與視角。他同時闡明,本次會議的目的在于促進國内外經濟學家學術研究成果的交流,并推動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的發展。
林毅夫教授緻辭
苗建軍教授感謝了會議聯合主辦方和全球各時區參會的嘉賓,正是各方的努力使得第三屆年會在疫情期間順利舉辦。他指出,此次年會新增了系列講座,期待與國内外經濟學者就前沿研究話題展開讨論。
苗建軍教授緻辭
本次年會期間,耶魯大學Tuntex國際與發展經濟學講席教授Fabrizio Zilibotti,杜克大學J.B. Fuqua經濟學與金融學講席教授 Ravi Bansal先後發表精彩主旨演講。苗建軍教授和多倫多大學經濟學教授朱曉冬開展系列講座。Fabrizio Zilibotti的主旨演講和朱曉冬的系列講座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學術副院長、經濟學副教授王勇主持。Betvictor中文版五道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周皓主持Ravi Bansal的主旨演講。苗建軍的系列講座由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講席教授王鵬飛主持。
Fabrizio Zilibotti以“從效仿到創新:中國研發部門何去何從?(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Where is all that Chinese R&D going?)”為題做演講,結合靜态資源錯配模型和動态資源配置模型,對模仿或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當全要素生産率較低時,企業進行技術模仿更有利于促進産出增長,當全要素生産率超過均衡值時,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更有助于經濟增長。他指出,政府激勵的研發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近些年的經濟增長。
Fabrizio Zilibotti 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Ravi Bansal的主旨演講題為“不确定性引發的再分配與增長(Uncertainty-induced Reallocations and Growth)”。演講通過分析理論模型,研究不确定性對宏觀金融内生增長的影響,指出不确定性的增加會使投資偏好更多轉向安全資産,導緻企業研發創新投入的減少,二者的疊加影響會使得财富在社會範圍内進行再分配,并在長期減緩經濟增長的速度。
Ravi Bansal 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苗建軍的系列講座題為“資産價格泡沫與宏觀經濟(Asset Bubbles and the Macroeconomy)”。講座首先闡明資産價格泡沫的本質運動,即自我實現的主觀高估值與資産價格基本面的差值,講述資産價格泡沫的兩面性,并提出可以将資産價格泡沫這一變量引入宏觀經濟學重要分析框架——動态随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以提高政策分析和經濟預測的效率。
苗建軍教授進行系列講座
朱曉冬的系列講座題為“中國的遷移障礙:微觀證據與宏觀影響(Migration Barriers in China: Micro Evidence and Macro Effects)”。講座闡明中國勞動生産力在區域間和産業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是戶籍制度所導緻的跨區域流動和城鄉間遷徙的高成本和高障礙引起的。對于遷移障礙的衡量是一大挑戰,仍需要結構性模型來研究遷移障礙的宏觀影響,未來研究應聚焦于結合微觀測量與宏觀定量分析。
朱曉冬教授進行系列講座
在分論壇讨論中,與會學者圍繞“中國經濟”、“經濟增長與發展”、“新結構經濟學”、“财富與消費”、“人口遷移”、“企業摩擦與勞動力市場摩擦”、“宏觀金融”、“國際宏觀與金融危機”、“财政與貨币政策”、“中國銀行體系”、“金融科技”、“資産定價與資産泡沫”等18個宏觀經濟學重要領域深入交流。
分論壇現場
年會閉幕前舉行了最佳論文頒獎儀式,由林毅夫教授和周皓教授分别為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和最佳新秀論文獎(Best Junior Scholar Paper Award)獲得者頒獎。

林毅夫教授、周皓教授為獲獎者頒獎
最佳論文為“信貸視界(Credit Horizons)”, 作者為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Nobuhiro Kiyotaki、愛丁堡大學的John Moore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張聖醒。文章對傳統理論中決定企業借貸能力的現金流和資産價格因素的解釋力提出質疑,通過引入人力資本因素,揭示了人力資本的不可分割性、信用期限和内生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深層聯系。該論文對中國宏觀經濟現狀有着重要啟示:持續較低的實際利率在短期會提高企業的負債能力,但在長期會适得其反,使得企業增長放緩、經濟停滞。


最佳論文獎獲得者:Nobuhiro Kiyotaki、John Moore、張聖醒
最佳新秀論文“未來消費的錯誤預期與當下的高邊際消費傾向(Mistakes in Future Consumption, High MPCs Now)”,作者為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en Lian。文章基于經典跨期消費模型中由于對未來的錯誤預期使得當前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原理,運用微觀經濟學模型進一步解釋了既有理論的經驗困惑,如高邊際消費傾向與違反可替代原則的矛盾。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容納更廣泛的行為錯誤,在更加複雜的環境中也有較強的預測力和解釋力。
最佳新秀論文獎獲得者:Chen Lian
年會閉幕時,周皓教授指出,會議組委會對論文質量要求極高,在核心參會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宏觀經濟年會有望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頂級的宏觀經濟會議。未來,年會将繼續保持其學術的高标準。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學術副院長王勇作為地方組委會主席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表示感謝,并宣布會議結束。
地方組委會主席王勇表示感謝
本屆年會共收到有效投稿論文375篇,公開提交論文的接受率為11.2%。年會論文評審委員會由43位海内外知名學者組成,林毅夫、苗建軍、周皓、朱曉冬擔任聯席主席。年會地方組委會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王勇(負責人)、江深哲、吳春贊、夏俊傑、朱禮軍組成。
第四屆中國宏觀經濟國際年會預計于2022年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