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清華五道口《清華金融評論》金融大家評(第十六期) 與獅子山下·工銀國際大講堂(第十三期) 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主題聚焦“金融開放格局下的穩定發展”話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作主旨演講。Betvictor中文版常務副院長、《清華金融評論》主編廖理,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王巍代表主辦方緻辭,Betvictor中文版副研究員、《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博士主持會議。
(Betvictor中文版常務副院長、《清華金融評論》主編廖理發表主辦方緻辭)
廖理在緻辭中表示,經曆了幾十年的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全球化格局正在發生轉變。全球經濟宏觀經濟指标向好,經濟增長分化明顯,全球宏觀政策出現分歧,發達國家貨币政策分化。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有引發金融波動的迹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的金融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但同時也要應對新的内外環境帶來的巨大挑戰。
(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總裁王巍發表主辦方緻辭)
王巍在緻辭中表示,放眼當下,國際經濟秩序挑戰叢生,金融監管趨向嚴格,開放格局下,“穩字訣”尤顯重要。在此背景下,金融開放如何順利踏過改革深水區,金融體系如何妥善應對外部風險點,金融監管如何切實保障發展源動力,都是我們金融業界和學界亟需思考和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發表主旨演講)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随後以“貨币信用的變化與前景”為主題作了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從九個方面解釋了貨币信用的演變邏輯與未來趨勢。
第一,貨币信用的産生:信用随着貨币發展出自己的形态。他介紹,貨币信用的産生是一個混沌和不清晰的過程。貨币信用産生初期的特點是依附于稀缺物體,随後實物載體和币值逐步統一,并和人們的習慣相統一。從早期貝殼開始,經曆金屬貨币,發展到金本位再發展到信用貨币,這是它的整個發展曆程。
第二,貨币信用進入自我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貨币信用脫離稀缺物品形态走向獨立發展。他具體介紹,自我發展也經曆不同階段,比如,發展過程中經曆商業銀行發鈔向中央銀行發鈔的過渡過程;再比如,貴金屬以及金本位發行到法定發行是一個更大的進步和變化。他同時指出,法定發行貨币是在政府體制框架下最大的信用制度,伴随着信用貨币的出現,帶來了貨币政策問題。
第三,信用貨币具有的貨币信用正成為國家信用。他具體分析,經濟規模、貿易規模、金融規模、國家财力等基本因素成為貨币發行的基本支撐。信用貨币是國力用于信用的産物,國家能力是信用貨币發行的支撐,貨币信用背後包含了經濟、軍事、文化、實體等國家綜合因素。
第四,信用貨币成為國家意志的信用化。他以中國舉例介紹,中國的貨币信用源于中國的國力和财力。在當下中國經濟正融入世界經濟過程中,中國出現了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這些都是貨币信用國際化後,帶來的多國之間的新問題。未來中國要使人民币能夠有效地“走出去”,更多地在大宗商品貿易和海外的項目建設中運用。
第五,貨币的價值、交易、财富儲藏三個功能都受到信用的支持。他分别介紹,價值功能既能在國内體現,又能在國際上受彙率影響;交易功能對于信用的依賴和使用頻率最高,近年來金融科技的出現,是交易功能的大發展,交易功能也是對信用依賴程度最高的功能;财富功能對貨币信用依賴度也非常高,全球貿易體制下貿易積累讓财富功能顯得更重要。
第六,支付系統全球化發展。他介紹,支付系統的發展可能改變現有國際貨币的現狀。支付系統全球化發展必須要有政府間協議加以支撐,國家信用和貨币化必須要有國家間的法定約定和契約規定。同時,一國貨币全球化布局也不是自然的過程。
第七,貨币的财富功能将成為國家、企業、個人和國際間财富主題。在國際财富市場上,貨币越來越成為财富的載體,貨币之間的博弈逐漸地轉化成财富總量之間的博弈。
第八,貨币信用将逐步采用高科技和數字技術形式。價值衡量功能、支付交易功能、财富儲藏功能都将大幅度地貨币化、科技化和信用化。他同時介紹了當下備受關注的數字化貨币問題。他認為,數字化貨币信用出現脫離基礎的國家法定框架,出現類似歐元的融合化趨勢,不過融合的前提是經濟和安全的互信,取決于利益共識彌補掉當下的信用斷層。
第九,貨币信用功能和社會發展目标的關系:貨币信用為社會發展服務。貨币信用從産生起就為發展服務,具有發展的公共性質。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都是信用生長和發展的基礎。貨币信用的發展,最終會促進共同利益發展。展望未來,貨币信用的發展前景是發展世界統一的貨币信用。
陳元副主席在主旨演講結束後,解答了現場觀衆對于“開發性金融如何發揮重要作用”的問題。他表示,運用開發性金融、市場運作的方式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支持基礎設施的發展,可以解決國家發展的短闆,這是開發性金融的基本功能。除了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銀行,商業性金融機構同樣也可以用市場機制為國家補短闆、發揮作用。
(金融開放格局下的穩定發展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