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已呈下降趨勢 ——《2017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第一季度報告》發布研讨會成功舉辦

時間: 2017-05-14 15:09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據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貨币政策與金融穩定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第一季度報告》顯示:2017年一季度以來中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水平已呈下降趨勢,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水平已趨于平穩,但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金融穩定性仍需重點關注。

       報告建議金融監管當局對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與防範需要做到統籌一緻,尤其需要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施行統一監管。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紫光講席教授周皓說:“比較現實可行的方案是維持一行三會大體格局不變,賦予央行監管系統性重要機構的權利,成立與貨币政策委員會相并行的金融穩定委員會。”

(發布會現場)

       5月13日,Betvictor中文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清華金融評論》承辦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2017年1季度報告》的發布研讨會,并邀請來自學界的權威專家參與本次會議讨論。會議由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主持。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紅出席了會議。

(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主持會議)

       國際主流報告認為去年下半年和四季度以來中國金融風險迅速上升,國際清算銀行BIS于2016年公布報告稱“中國私人非金融部門信貸/GDP缺口指标”在2016年一季度升至30.1%,遠超10%的正常值,中國銀行業信貸風險在2016年以來急劇上升,需要警惕中國金融體系穩定性。而周皓表示,中國金融風險最高的時期是2015年中期,是彙改與股市異常波動的時期,此後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來,金融風險呈現下降和低位徘徊的趨勢。

(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紫光講席教授周皓發布報告)

       “為什麼我們和BIS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呢?這與所運用的指标有關系。”周皓在發布報告時表示,信貸總量、違約率、不良貸款率等都是相對于經濟周期的滞後的指标,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前三季度逐步高升的不良貸款率而推斷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惡化或系統性事件出現的概率上升。

       “我們用的指标是金融市場相關指标,如股票市場、債權市場、CDS市場和期權市場等,一般代表投資者對未來前瞻性的預期。”周皓表示:“如果我們相信這種市場化的指标對未來預期是準确的,你就應該看到市場判斷整體金融風險的下降會和之後宏觀經濟的表現聯系起來。”

       報告在借鑒現有國内外學術研究成果基礎上,在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上監測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動态變化,其中宏觀維度的系統性風險指标包括金融體系巨災風險(CATFIN),微觀包括系統性預期損失值(SES)、條件在險價值(△CoVaR)以及系統性風險指标(SRISK)。

       “随着滬深A股市場走向穩定,實體經濟逐步企穩以及地方債務置換的完成,中國經濟金融負面預期開始下降,主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SES值、△CoVaR值和SRISK值迅速回落。”報告顯示,部分股份制銀行SES值或SRISK值仍然呈現上升趨勢:“監管層需要重點關注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會出在哪裡

       随後,在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流的環節,與會嘉賓一緻認為去年下半年開始系統性風險确實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就中國具體國情而言,這種趨勢是否可持續還不容樂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表示,中國債務問題目前依然較為嚴重,但因為目前我們還存在很多騰挪空間,因此還不至于引起危機,但是需要警惕。

       他認為,中國需要觀察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帶來的去杠杆效果是否可持續,且目前而言,經濟下行過程中非國有企業杠杆率下降而國企杠杆率卻持續上升,尤其是在淨資産收益率和資産回報率下降的情況下杠杆率的上升則會是災難性的。因此,表現在金融領域的中國的債務問題若歸因于實體領域的問題,大多數還是歸根到國企改革的問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李揚參與讨論)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報告中所使用的資本市場的數據雖然不完善,但是相對于其他的數據來講,提供了獨特的、非常有價值的、在邊際上有貢獻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在總體的方向和趨勢上是可信的。一個重要的證據是,在宏觀上金融風險最大的時期是2015年5月到8月,随後系統性風險下降,而且到今年一季度持續下降。根據對金融市場的一般觀察,很多宏觀經濟盈利的指标,包括從國外市場看中國的主權違約的互換、彙率的壓力等等,所顯示的趨勢都是一樣的,方向也都是一樣的。

       雖然中國金融體系風險在下降,将其歸結于宏觀經濟改善且盈利上升是有說服力的。但宏觀經濟層面的系統性波動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且從曆史上看,非常少的金融危機是完全由于宏觀經濟波動帶來的。反觀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的根源,是因其在一個龐大的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内部,加上泡沫等一系列因素形成了嚴重的脆弱性。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參與讨論)

       GARP(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CEO Richard Apostolik(理查德. 阿波斯多利克)則從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的角度表示,金融市場是國際化的,各國也都非常關注系統性風險、監管套利等,但是目前在有關系統性風險的界定和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各國存在很大差異,有效性、可信度等均不一樣,這也導緻數據收集和監管方面出現了碎片化。他呼籲各國之間在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範問題上彼此合作,擺脫各國監管地域的限制的負面作用。

(GARP CEO Richard Apostolik 參與讨論)

       圍繞金融穩定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話題,與會嘉賓還對現場觀衆的衆多提問進行回答。最後,周皓評論表示,金融監管的政策10%靠做,90%需要溝通,不隻是政策決策者與市場參與者的溝通,專家學者參與其中也非常重要。在金融監管中,溝通是産生真正有效政策的重要條件,希望将來引起各方重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