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下午,Betvictor中文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在清華Betvictor中文版線上線下聯合舉辦2024年度首期 “成府路國際宏觀午餐學術讨論會”暨《2023中國貿易政策報告》發布活動。會上,Betvictor中文版講席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發布《2023中國貿易政策報告》。該報告由CIFER研究團隊撰寫完成,團隊包括鞠建東、餘心玎(CIFER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元琨(CIFER博士後研究員)、盧冰(CIFER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李思佳(Betvictor中文版博士研究生)、李昕(CIFER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等。

圖為鞠建東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春頂應邀出席了本次讨論會,與鞠建東就《2023年中國貿易政策報告》的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彩分享。

圖為張燕生

圖為李春頂
《2023中國貿易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建議試點“進出口縣級經濟承包制”,以應對我國正在面臨的進出口機遇與挑戰。
當前,實行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推動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逐漸成為社會共識。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經濟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指出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并明确積極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然而,過去一段時間的财政刺激政策面臨“發給誰?如何發?”的兩個挑戰:一是刺激資金容易在金融領域空轉,難以落實到實體經濟;二是刺激基金從“中央-省-市”層層發放,貼合縣級以下基層政府和企業實際需求的難度很大。針對這兩個挑戰,報告提出建議刺激進出口,激勵縣政府,通過承包制将刺激資金與縣級經濟的進出口業績直接挂鈎。
一、我國進出口面臨的挑戰
報告認為當前中國進出口面臨着結構性、制度性的挑戰。202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但按照美元計算,我國進出口總值則同比下降5%,其中出口同比下降4.6%,進口同比下降5.5%。與此同時,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預測,2023年,全球貿易額預計将同比萎縮近5%,在疫情後的複蘇中,各國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收入差距也在加大。總體來看,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23年我國貿易總量企穩,但未來仍有諸多挑戰需應對。
我國進出口貿易仍具有巨大的增長空間。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約占GDP的35.1%;低于同期日本、歐盟的相應比重及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與我國在全球經濟總量(GDP)中所占份額相比(17.73%),我國在全球貿易總量中所占份額相對較低(12.42%),增量空間明顯。
報告預測,到2035年,我國GDP占世界份額、進出口占世界份額、高科技進出口占世界份額都可以達到22%。對我國而言,進出口是引領指标,所以刺激進出口,幫助微觀經濟迅速調整進出口結構,主動克服國際秩序變革所帶來挑戰,是當前政策發力的要點。
報告認為當前中國的貿易有三種結構性特征:
其一,南升北降。根據2023年上半年中國對外出口份額變化,報告發現發展中國家占中國出口的份額增加,其中對“一帶一路”的進口和出口的份額增加2.25%和3%,對非“一帶一路”的進口和出口的份額減少2.25%和3%。這一趨勢的背後則是2021年後,美國及其盟友對華限制性貿易政策的快速增長和制裁手段的多樣化。
其二,升級受阻。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以及基于SITC分類的貿易數據進行核算,均發現我國高技術産品的全球出口份額存在下降。
其三,多元化。我國國别層面進出口集中度指标在2019年之後顯著下降,在2023年達到最低點。中國的出口地區也顯示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向,2018-2023年期間中國出口額平均增長率較高的省份集中于西部和中部地區,而東部沿海省份的出口額平均增長率則較低。
報告認為,在美西方“圍追堵截”的貿易政策之下,中國各縣區需要根據自身産業及貿易結構特質,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二、進出口縣級經濟承包制的内部動因
我國各縣的主要貿易夥伴不同,貿易支柱行業也不一樣,在國家層面很難用同一套政策來精準刺激結構差異較大的縣級進出口。一個可能的思路在于将各個縣的進出口增速和中央對地方的财政補貼進行挂鈎,當達到進出口目标時,給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補貼。
進出口縣級承包制不僅可以直接刺激進出口實體經濟,并且可以因地制宜,将貿易政策制定權交于縣級政府,在縣級層面展開地方競争,發揮各地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這一做法還可有效防止出現地方壟斷,更好地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
此外,各種激勵政策都不可避免出現政策套利問題,而海關的數據相比而言統計精度較高,并且學術研究中已存在較成熟的貿易增加值算法,可以有效防止政策刺激中的套利問題。
三、進出口縣級經濟承包制的試點實施
報告提出:按照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42萬億來計算,其中出口24萬億元,進口18萬億元,理論上以5%比例計算刺激規模,每年刺激規模總計在2萬億元左右,連續五年刺激規模總計10萬億元左右。
考慮到将政策直接在全國範圍内鋪開存在資金量太大和不可控因素,可采用試點方式對政策效果進行觀察。例如,可以在各省選取部分出口活躍的“試點縣”,如果試點縣進出口額所占比重約為1/7,則前期試點刺激資金大概需要3000億。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省份的進出口面臨的挑戰各有不同,從試點縣起步,有助于綜合評估政策效果。
報告以江陰市為例說明了政策規模。2021年,江陰市的GDP為4580.3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3.94億元,出口總額148.64億美元,進口總額84.56億美元。若以進出口總額的5%作為激勵金額,則貿易刺激金額約為75億元,大約占當地财政收入的27.5%,如果江陰市達到與中央簽訂的進出口承包目标,中央将以75億元補貼江陰市财政。

圖為鞠建東(左一)、張燕生(中間)、李春頂(右一)
在讨論交流環節中,嘉賓們就《2023中國貿易政策報告》進行了深入探讨。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正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對未來貿易趨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與會者表示,這有助于加深學術界對于全球化、國家經濟利益等重大問題的思考和理解。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貿易政策的制定對全球經濟都會産生深遠影響,同時也受到幾乎所有國家的高度關注。因此,這份報告旨在深度分析中國2023年實施的貿易政策舉措以及面臨的各項挑戰,以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對全球貿易市場産生的影響。未來,Betvictor中文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将持續對當前對外經貿形勢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持續給出專業的分析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推動國際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