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數字金融,彌合數字鴻溝

時間: 2022-04-29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微信圖片_20220429130459.png

4月22日上午,在博鳌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金融支持包容性發展圓桌”上,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張曉慧指出,金融支持包容性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涉及的内容非常廣泛。其中普惠金融蘊含的公平、包容理念與促進中小企業融資高度契合,因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國普惠金融有了長足發展。2021年年底,我國人民币各項貸款餘額約為193萬億元,其中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為26.5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在各項貸款餘額中的占比已經達到13.8%。下一步,應進一步健全優化包括财稅、貨币信貸和金融監管政策在内的多維政策支持體系,激發普惠金融服務中小企業的内生動力。同時,也要加大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譬如對小微企業、“三農”、貧困地區要加大資金傾斜;注重運用數字技術,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推動移動支付便民工程不斷向縣域鄉村下沉;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努力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等。此外,還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投身普惠金融,增加金融供給。大銀行可通過内設專營機構、落實差異化監管政策,不斷下設服務中心,并帶動中小銀行服務下沉。通過大小銀行之間的競争和合作,基本形成多層次、适度競争的普惠金融服務格局,實現普惠金融服務“量增價降”。

然而,當前我國仍然存在金融服務的數字鴻溝,這對包容性發展形成了不小的障礙。數據顯示,到去年年底,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73%,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是57.6%,可是60歲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隻有43.2%。數字鴻溝的存在,首先會阻礙弱勢群體獲取正常的金融服務。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年齡大,對數字技術的理解能力低、互聯網金融應用水平低、承擔風險能力弱,因而低收入群衆、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使用數字金融産品服務的能力相對較弱;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戶則由于缺少電子化信息檔案,無法獲得基于大數據技術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務。其次,會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小微企業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的能力相對較弱,數據要素和算法模型開發的投入也往往不足,可使用的數字化工具非常有限,所以無法像那些數字化資源儲備充足,經營管理數字化程度高的大中型企業一樣通過數字金融服務獲得“數字紅利”。第三,會增大區域之間的數字金融服務差距。由于數字技術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和産業應用的差異,數字金融在不同區域往往表現出不均衡狀态,從而會使得東部地區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對周邊資金的“虹吸效應”被進一步固化,而農村和城市金融之間同樣也存在着數字鴻溝。第四,金融“數字鴻溝”可能會進一步鞏固技術領先金融機構的市場地位,客觀上為這些機構提供了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去實施壟斷行為、通過算法歧視部分消費者、濫用金融交易過程中支撐數據的能力,加大了金融數據的安全風險。

鑒此,需要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商業可持續性,來彌合數字鴻溝。一是通過持續提升普惠群體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以穩步拓展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金融科技的應用顯著降低了金融服務提供商的運營成本和市場進入的門檻,可為大量不被傳統金融覆蓋的“長尾”人群提供金融服務,極大地提高了普惠金融的包容性。一方面,金融機構可針對老年人、農民工等普惠群體的金融需求,不斷完善基礎性金融服務,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積極開展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建設,落實一線信貸人員盡職免責,完善普惠金融運行管理,推進賬戶管理便利化,充分發揮替代性數據在信用發現中的作用,優化線上和線下普惠金融服務方式,着力加大對“首貸戶”的挖掘力度,也有效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務面。

其次,提升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激發普惠金融發展内生動力。數字技術助力金融機構降低了獲客成本,較好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并通過建立數字監控系統,搭建全業務、全流程“風控成效+經營成效”的可視化展現平台,實現了業務授信審批、反欺詐、風險預警、貸後管理及催收的全流程精細化數字化風險管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金融機構“願貸、敢貸、能貸、會貸”的問題。從我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的情況看,商業銀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的線上小微信貸産品,相較傳統線下信貸産品而言,運營成本低、觸達客戶更多,且不良率也低于同類線下産品。

第三,賦能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助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踐中,不少商業銀行運用數字技術再造業務流程,推出線上産品,實現批量化、自動化授信,而授信業務辦理效率的大幅提升,較好地實現了金融服務重心下沉,推動普惠金融“量增面擴”。譬如,利用在線的供應鍊金融服務平台,對持有核心企業應收賬款付款承諾的供應商,提供批量、自動、便捷的應收賬款管理、保理融資等綜合性金融服務。再譬如,結合小微企業用款周期特征,優化續貸業務辦理方式,增加邀約服務模式,以模型篩選輔助業務判斷,為小微企業提供更高效主動的續貸服務,并支持小微企業“随借随還”,以滿足小微企業靈活用款需求。此外,通過接入知識産權數據,搭建專利價值評估模型,從技術維度、發展潛力等方面評估企業發展狀态,改變傳統主要考量财務指标的風控邏輯,放寬對企業的盈利要求,提高科創型企業的融資可得性。

最後,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實踐中,利用數字金融科技手段建設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夯實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推動普惠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區塊鍊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實現信息異地共享,拓寬數據渠道,有效解決數據孤島化、碎片化問題;而“可用不可見”數字技術的不斷完善也為更廣泛的數據共享提供了技術基礎。地方政府因此可以搭建彙集政務、金融、公用事業信息為一體的平台,依托大數據,為廣大中小企業和銀行提供高效的信息查詢、客戶搜尋、風險預警、融資對接平台等,幫助小微客戶實現“一鍵融資”。

                                                                                                   (來源:博鳌亞洲論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