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你是國内研究企業風險投資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的拓荒者。CVC和VC之間各有什麼優勢,中國現在VC已經夠多了。我們還需要CVC嗎?
田軒:非常需要。首先,什麼是CVC?傳統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即VC,其實可以叫IVC(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它和CVC都是私募股權基金,都是從有限合夥人(LP)那裡募資,而由普通合夥人(GP)管理和投資。
兩者在投資端的運作模式是一樣的,最大的不同是募資端,即資金的來源。IVC的資金來源于很多LP,這些LP是為了财務回報,而CVC則隻是來源于一家企業,企業設立CVC的目的主要是服務于企業的戰略。
CVC起源于美國,它産生于大企業創新戰略的需要。就像我們剛才聊的,有的大企業到了一定程度,它本身的創新能力會降低。同時,一家企業也沒有必要、沒有能力把所有的創新都自己做。如果一家大企業要不斷發展,它就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這些增長點可能來自于一家小企業的技術或者模式創新。
于是,大企業便成立專門的風險投資部,通過專業的風投操作來“捕捉”那些富于創新的初創企業。在IT産業,技術和模式的疊代很快,所以大企業的CVC最為活躍。谷歌、因特爾、微軟等都有自己的CVC。同樣,中國的騰訊、阿裡和百度也有。
南風窗:CVC更利于被投資公司長期的創新,對嗎?
田軒:CVC在投資的時候,也會考慮财務回報,但企業的戰略布局肯定排在第一位。
首先,CVC使用企業的自有資金,而IVC要從LP募資,這使得前者投資存續期期更長,更利于長期創新。拿IVC來說,美國的投資存續期基本上10+2,即一般10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延長到12年。國内呢?一般是5+2,甚至更短。投資期限短,LP急着退出,這也是中國很多創業公司着急上市的主要原因。
但在很多行業,過短的投資期限對真正的創新是不利的。比如制藥業,從開始有想法,到實驗室,再到臨床,最後産品上市,期限非常漫長。傳統意義上的IVC存續期沒有辦法滿足這種需求,但CVC就可以。
其次,CVC對失敗的容忍度比IVC更高,而且CVC母公司還能提供戰略上的支持,這能給被投資企業更大的創新空間。在《創新的資本邏輯》一書中,我和合作夥伴的一個統計發現,小企業在拿到IVC和CVC之後,從申請專利水量來看,兩者創新水平都有爆發式增長。但是,拿到CVC的企業的增長曲線位于拿到IVC的企業的上方,并能一直保持這個趨勢。
中國的CVC發展也很快,但前面還是一大片藍海。前些年,A股很多上市公司遭遇了一個難題:一方面是大量現金趴在賬上,閑置資金隻能去買理财産品,金融空轉、脫虛向實。但另一方面,企業希望找到新增長點,卻不得其門而入。CVC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無論是對企業的持續增長,還是對國家的整體創新戰略來說,CVC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