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資産證券化行業年會”近日在京召開。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周皓在年會上表示,資産證券化就是利率市場化、央行貨币政策轉型、央行利率傳導機制完善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以下為發言實錄:
周皓: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衆所周知,2015年、2016年,資産證券化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每年增長80%,甚至100%。同時,2015年也是央行宣告利率市場化完成的一年。這兩個事情不是偶然的,而是互為因果。所以我提出這樣一個命題:資産證券化就是利率市場化、央行貨币政策轉型、央行利率傳導機制完善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必須講個故事。春節以前央行同時上調SLF和MLF。針對這一事件,央行和機構發起了一場隔空對戰。央行各位行長在多次公開講話中表示: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奠定了貨币政策的基調,即從适度寬松轉向中性穩健。實際上這說明人民币正在進入升息通道。而衆多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均認為:短期利率的上調是流動性調整,因為央行沒有調整存貸款利率。
這說明圍繞着資産證券化,機構和央行在溝通上存在一個巨大的誤區,即在2015年完成利率市場化之後,短期政策利率的調整昭示着利率政策的轉向。在中國,機構與央行之間産生該誤區的原因在于兩個傳統的利率傳導機制并不通暢。
利率傳導的第一個通道是導向存貸款利率。金融機構有資金部、存貸款部,如果央行上調短期利率,資金部的成本會上升。為了平衡收益和成本,機構内部應該把資金部提高的資金成本傳導到存貸款部,以存貸款利率調整為表現形式。但是由于國内銀行運行效率較低,該機制尚未得到良好發揮。
第二條通道是國庫券。在美國,國庫券交易非常通暢。相比于美國18萬億美元的國庫券,我國國庫券總量并不少,但由于其大多被平民、保險公司長期持有,退出了市場交易,所以短期利率通過國庫券傳導的機制也并未成功。
此外,資産證券化,是除銀行機構和國庫券兩條途徑之外,在現代經濟中最重要的一條路徑。原因是它在融資端采用隔夜的短期利率、在長端則針對各種産品設計不同的利率。
回到最初的命題,2015年、2016年是中國資産證券化的井噴之年便不足為奇。ABS發展至今,融資僅一萬億,與五十萬億股市融資相差50倍。所以為了央行能夠更好地實行貨币政策的轉型,實現利率傳導機制的完善,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最後完成,發展資産證券化一定是受央行鼓勵的國策。業界發展資産證券化也是為央行完善貨币政策傳導機制做出的重大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