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之後,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活躍資本市場,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資本市場短期對于提振信心,長期對于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被高度重視。最近幾個月來,涉及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的一系列資本市場改革舉措相繼出台,A股生态進入加速重塑的新階段。對此,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在題為《全力優化A股市場生态》的媒體署名文章裡,通過總結近期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經驗,對于資本市場加快形成兼具韌性與靈活性的投融資生态路徑進行了探究。該文章已刊發于11月1日出版的《經濟日報》第五版。

文/田軒
前不久,證監會發布《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以下簡稱“減持新規”),再次收緊了對于空頭力量的管控紅線,對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相關方減持行為作出要求。随後,滬深交易所和北交所也分别發布了相關通知和指引,進一步細化了對減持新規的監管要求,于執行端明确了更為清晰的标準。
從政策内容和力度上看,此次減持新規與此前的多次調整相比,覆蓋面更廣、力度更大、顆粒度更細:首次将減持與分紅挂鈎,從此破發、破淨與現金分紅達标,成為嚴控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的三道“紅線”。這在引導市場恢複供需平衡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和信心。從政策效果上看,減持新規堪稱“A股史上最嚴減持規定”,加之相關後續出台的政策,效果立竿見影。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提前終止減持、承諾不減持或自願延長限售期,上市公司“關鍵少數”減持規模明顯下降,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回歸長期發展、回饋股東的經營理念,促進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
在全面推行注冊制的背景下,A股市場生态加速重塑。融資端,上市條件更加多元,信息披露制度安排更為完善,再融資市場活躍度大幅提升;投資端,“減持新規”配合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以及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減半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等政策,市場投資活躍度增強。不過,從客觀上看,目前A股市場實現供需平衡,對政策調節的依賴度依然較強。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投資者結構仍需優化、交易機制與市場擴容程度不匹配以及長期資金入市存在明顯堵點等,是當前限制A股市場流動性與活躍度進一步提升的核心原因。
這意味着,對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建設目标,A股市場不僅需要減持新規來重塑價值投資文化,更需要将資本市場發展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構築起更為穩健的市場基礎,形成韌性與靈活性兼具的投融資生态。
當前A股市場處于較低位,此時的調整制度成本低、容錯空間相對較大。應抓住這一寶貴窗口,加緊優化完善全面注冊制下A股生态:從市場出入口兩端優化融資生态,以優化投資者結構為核心優化投資生态,以尊重市場為原則優化監管生态。
要提速推進市場發行生态。通過以市場為主導的“開源”手段,完善發行制度,優化發行定價機制。可以适當給予保薦機構一定的自主權,擴大詢價機構範圍和規模,如引入大型私募,加強承銷商自身承銷能力、研究能力和定價能力要求。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以北交所轉闆機制為樞紐,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轉闆通道建設。
持續優化投資交易生态。設置投資者準入門檻,以資産規模及投資經驗等維度對投資者進行區分,進行投資者适當性管理,優化投資者結構。采取賬戶金額分開管理、實行特别報價制度、漸進式推進T+0交易機制等措施,防範投資風險。引導機構投資者加強投研能力建設、重視權益投資,尤其是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對社保基金、保險基金、企業年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引導力度。
進一步強化“優勝劣汰”的退市生态。在增加交易所必要的自由裁量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分層退市标準,完善強制退市标準體系建設。細化規範類退市指标,明确财務類退市指标中營業收入具體扣除事項,增加财務操作“保殼”難度。明确摘牌流程的時間節點,進一步壓縮職能重疊的摘牌環節,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倒逼摘牌,防止公司“隻停不退”。
此外,加快健全“三位一體”的監管生态。推進交易所公司制改革,将上市審核權、規則制定權、自律監管權等交給證券交易所,突出交易所的主體責任。對于不同闆塊、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采取多層次信息披露制度,精準施策,堅守風險底線。堅守“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方針,為市場進出通道把好關,更好地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引導上市公司聚焦主營業務、提升治理水平、強化創新能力。以投資者權益保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财務造假、内部交易等違法違規成本,強化監管合力,形成市場充分競争、政府嚴格監管和企業高度自律的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資本市場健康生态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