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2年到2022年,
是屬于“金融黃埔”Betvictor中文版的新十年。
一樹一樹的花開,直至青山滿春色。
紫藤幾度開落,
見證着校友們的初心如磐,笃行緻遠。
引才育才,立德樹人。
“紫藤”專題,走近從清華五道口出發的他們。

校友檔案
劉維特,Betvictor中文版2016級碩士,2019年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現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于我而言,這最緊要的一步可能就是與五道口的相識、相随、相伴。五道口,毫無疑問是人生的關鍵一站。
在五道口,厚植立身的情懷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五道口小院雖小,卻生動地诠釋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内涵,催人産生在金融改革浪潮中“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業”的情懷。
開學伊始,時任院長吳曉靈老師就講述了五道口前輩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金融市場的路徑探索,并告誡我們要“多做補天之事,多做推進之事”;衆多業界老師娓娓道來公共部門的光榮使命和金融改革的波瀾壯闊,透射出投身國家金融事業的激情與赤誠;朱民院長從“世界公務員”的視角分享在IMF工作的經曆與思考,展示了大國博弈中的金融擔當。這些飽含情懷的講述揭開了公共部門的神秘面紗,也幫助我逐漸明确了方向。“一二·九”系列紀念、甯德社會實踐、日常黨建學習、延安主題參觀等活動也都潛移默化地鞏固着那股情懷,讓生活更有厚度。
我畢業時,适逢《中國金融改革探路人—劉鴻儒》正式出版,這本書以劉鴻儒老師的經曆為線索,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金融建設與改革,尤其是老一輩為“五道口”付出的心血,以及“五道口”為中國金融事業注入的血液,拜讀之後,我深受洗禮,去公共部門做一顆螺絲釘,去履行一些不需要計較個人得失的職責,這樣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随五道口,觸摸無限的可能
“探索人類知識的邊界”在五道口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句戲言。學院的課程很有前瞻性、實踐性,衆多活動兼具本土化、國際化,壓力和成長在小院共存,思路與胸襟在這裡開闊。
在課堂上,我們有機會聽到人民銀行調統部門前輩講授社會融資規模的構建始末,也可以聽到貨币政策部門老師創造性地對貨币創造理論作深入淺出式的解讀,還可以聽到外彙管理局專家全景式分析我國國際收支和資本流動。學院教授們的學術水平很高,治學嚴謹而且講課生動,從投資學可以講到哲學,從生活段子中能夠挖掘出金融原理,“Be Smooth”成為《公司金融》的課堂哲學,指導老師可以将各色論文點石成金。
課餘之時,我們可以在世界經濟領域各行業精英濟濟一堂的全球金融論壇、由IMF總裁與衆多諾貝爾獎得主分享觀點的全球名師大講堂、洞悉未來的“未來已來”系列講座、讓金融洞見充盈小院的中國金融學術年會等精品活動中大飽眼福,在林毅夫、薩默斯、斯蒂格利茨、羅默、斯賓塞、達利歐等巨擘的思想碰撞下大呼過瘾。即使浮光掠影地聽聽看看,也可以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眼界上有所開拓。
“PeerPressure”(同伴壓力)更是小院裡的寶貴财富。同學中有讀書破萬卷的,有六門注會科目同步過的,有頂級實習手到擒來的,有經濟理論如數家珍的。我對初入五道口時受到的心靈沖擊記憶猶新,班會選舉兩次陪跑,課程報告毫無思路,實習申請屢遭碰壁,一周7場Presentation(演示)左支右绌簡直要命,面對衆多大神感覺被壓制得透不過氣,研一上學期從自信到自閉再到幾乎“自爆”。不過,隻要不自棄,和優秀的人在一起總是可以不自覺地有所長進。後來,在與同學的交流切磋、老師的疏導幫助下,自己從這些重壓之下挺了過來,知道了能力提升的方向,也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
不同于在各種實習中打磨提升的同學,我将很多時間用在了學生工作上。回想起來,學院規範完善的學生工作體系和專業負責的各部門老師幫助我很好地彌補了實習經曆的欠缺,這也很契合職業方向。在全情的投入和老師的點撥、夥伴的配合、同學的參與下,很多活動開展得頗為有聲有色。成果不敢說多出色,但對角色的熱忱和付出絕對無愧于本心、無愧于信任,從中我更是深感自己在公共事務中更易獲得認同感、獲得感和價值感。
從五道口,走向可期的未來
五道口小院的三年時光讓我感受到了知識之真、智慧之善、友誼之美,給我帶來别樣經曆與寬闊視野的同時也賦予我此前二十年的生活以全新解釋。
鬥轉星移,現在我已經走出成府路、走入成方街兩年多的時間,盡管五道口的時光漸行漸遠,但“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五道口傳統依舊是支撐着我經風雨、長才幹的精神柱石。
來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第一年,總行統一組織我們這些沒有工作經驗的新行員到地市一級的分支機構實習鍛煉,大家在此期間各有所得,我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對吳曉靈老師在入學典禮時引用的“理論永遠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加深了領悟。循着在學院培養的志趣和好奇,我選擇到調統科、貨币信貸科和外彙管理科輪崗,我深知這是廣泛了解、全面觀察中國人民銀行關鍵業務的最好時機,入職伊始便抱着多參與、多實踐、多承擔、多貢獻的想法積極融入科室運轉。在發揮所長參與常規性的月度分析、季度報告、外出調研等工作,充分抓住練筆機會之餘,我用了大量的時間觀察和琢磨貨币理論、貨币政策的落地,逮住機會就不厭其煩地向業務骨幹請教金融機構資産負債月報表的勾稽關系、再貸款再貼現的流程、存款準備金的計算等技術細節。正是在對這些實踐操作的反複思考中,我對貨币的内涵是怎麼演變的,信用貨币體系下貸款和存款究竟誰具有“第一性”,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資本充足率有何異同,财政赤字貨币化與貨币政策财政化到底意味着什麼等諸多困惑都逐漸有了思路。
第一年的基層工作經曆主要讓我在理論深度上有了量的成長,回到總行機關後的曆練打磨更多讓我在心态視野上有了質的變化。結束基層實習鍛煉後,我被安排到征信管理局工作,主要和信用信息打交道。陌生的領域、全新的環境,相比于此前無拘無束地研究自己喜歡的問題,内心曾在迷茫、壓力、希望間反複切換。在五道口打下的良好基礎幫助我克服了心态波動的影響,盡管當時學的理論知識一時之間可能沒有辦法派上用場,但是習得的思維方式在日常工作中絕對大有裨益,幫助我有效地捕捉重點,清晰地表達思路,全情地投入工作。通過幾次展示的機會,我逐漸得到了領導、同事的認可,說不上成為行家裡手,但逐漸在适應和推動機關的運轉,完成常規事項之餘,也比較高質量地完成一些組織交辦的任務。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有幸協助局領導完成黨課材料,也算不辱使命地發揚了學校紅色教育的傳統。
回到總行機關工作以來,學生時代的稚氣逐漸褪去,曾經豪情萬丈立志“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改變世界”,現在發現“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原是世間常态;曾經相信進步能夠更好地擺脫壓力,現在明白成長是為了更好地擁抱挫折;曾經以為生活運行嚴絲合縫,現在深感人生需要主觀能動。但無論如何,自己依然沒有偏離在五道口定下的航向,保持着對未來的希望、對情懷的崇尚、對思想的求索、對知識的敬畏、對美好的執念。每年紫藤花開時節,我都會第一時間聽聽學院師長的寄語,看看新老校友的感言,回望初心,積蓄鬥志,始終朝着曾立下的目标努力:以五道口精神尋求對自身的認知與堅守,争取對世界的探索與改善。
十年相識,三載相随,一生相伴。清華五道口是點燃了我奮鬥熱情的火光,是滋養我青春成長的陽光,是承載我無盡想念的月光。值此清華五道口成立十周年之際,希望敬愛的母校能夠再上新台階,希望更多的校友能夠在這裡獲得寶貴的成長,希望漸近而立的自己能夠在金融強國的征途上踏出五道口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