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身材都很美”真的會減輕焦慮嗎?

時間: 2023-04-03 11:2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年來,身材焦慮成為了許多女性的一道心結。不少社交媒體平台上流傳着“每種身材都很美”的說法,以期緩解女性的身材焦慮。然而,這種說法是否真的有用呢?

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便是鼓勵多元化審美的“身體積極運動”(body positivity)也有其副作用。這項名為“身體積極黑暗面:Instagram 性化身體積極自拍與接受整容手術的關系”的研究旨在探讨在Instagram上浏覽身材自拍與女性對整容手術的接受程度之間的關系。該研究以493名年齡在18到30歲之間的意大利女性為目标群體,測量了她們浏覽被性化(sexualize)的身體積極自拍的頻率、身體監控傾向、身體滿意度及整容手術接受度。

結果顯示,女性浏覽身材照片越多(即便審美标準多元),就越容易打量自己的身材,自己對自己也就越不滿意,進而接受整形手術的意願也會更強。

在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确兩個概念:自我客體化(self-objectification)和性客體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

自我客體化是指個體自身将自己視為外部審美觀察者目光的對象的現象。在自我客體化的情境下,個體将自己身體的價值僅僅限于外表,通過外觀來獲得自我價值和肯定,而不是通過自我認知、能力、智慧和道德品質等内在特質來獲得。。

當你去試衣服,你想到的是鏡子裡的自己會不會被父母喜歡,會不會被伴侶喜歡,會不會被朋友喜歡,想到的是他們會如何評價你的外觀你的身體。你似乎在透過他們的眼睛,從第三人稱視角上下打量自己,把自己當做櫥窗裡面的模特,而非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緒的人,這就是“自我客體化。”

性客體化是指将身體部位或者性功能視為脫離本人的存在,淪為純粹的工具。

我們偶爾會聽到“XXX這個體型,肯定好生養”,或者“我不愛喝魚湯,但是家裡人非讓我喝,說這樣對孩子好”,其實就是将個體工具化的體現。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

這主要來源于“權力評價”和“消費主義”兩方面的壓力。

人類是社會動物,因此就會形成權力和階級。從古至今,君和臣、夫與妻、父與子都存在着權力差異,這種權力差異會讓一方處于被評價的地位。而相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被評價的壓力。這種評價更多聚焦于身體和容貌。例如當我們誇贊一個女性,往往會想到“貌比西施”、“閉月羞花”、“膚若凝脂”之類的詞語,外貌似乎是我們下意識能想到對女性最大的褒獎,而另一個詞語“賢妻良母”,雖然詞性依然是褒義,但仔細想來也有“工具人”之感。女性本身的情緒、性格、追求、能力很少有途徑被表達,而其外形和功能卻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評價并不僅存于異性之間,同性之間“你又瘦了好多”、“你這件衣服好顯身材”也給人類似的感受。

久而久之,個體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逐漸内化了外界的評價,不知從何時開始,哪怕别人不再對自己的外貌評頭論足,自己也會通過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這就是“自我客體化”的來源。

如今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之以前提高,社會評價體系似乎更加多元,然而這種基于權力差異的評價框架卻依然穩固存在。

例如在社交媒體當中,很多博主反對“白瘦幼”,取而代之的是曬出自己健身、美黑的照片,想要破除刻闆印象,但本質上這種“審美多元化”(或上述研究中提到的“身體積極運動”)隻是在增加評價外貌美的标準,是在社會評價制度中設立新的選美獎項,而非質疑評價制度本身

然而面對這樣的評價體系,我們難道不會産生懷疑嗎?當然會。但另一套邏輯會讓你繼續把關注點轉移到自己身上。這套邏輯就是“消費主義”

在當代社會,商品除了使用價值之外,已經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符号價值。同樣一件T恤,你更喜歡批發來的還是設計師聯名的?同樣用來看時間的手表,為什麼有的“30包郵”,而有的卻價值連城?商品的符号價值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地位、名譽、審美、風格甚至圈層文化。與其說我們在挑選商品,不如說我們通過購買來定位自身。

廣告與社交媒體已經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當中,即便是再清醒的人也難免受到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所有小孩子的床邊都被安放了一個喇叭,在他們睡覺的時候,喇叭會以難以察覺的音量不斷播放一些關于信念和價值的語句,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毫無意識地将這些信念當做真理。

想想我們身邊的廣告,再看看吸引我們的商品,你是否會對此有所覺察?

在這種環境當中,需求被源源不斷創造出來。人們被灌輸以“很好,但還不夠好”的信念。二手桑塔納可以開,但遠不如奔馳;有贅肉沒問題,但看看模特的身材多麼讓人羨慕;有皺紋能接受,但用了化妝品就可以讓你成為“凍齡女神”,進而擁有像女明星一樣的生活。

哪怕你對這些評價标準産生過一絲質疑,也會迅速被環境當中如洪水一般的價值輸出所吞噬,唯一能質疑的隻有你自己。因此想要避免把自我客體化,并非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僅有女性受到自我客體化和性客體化的影響。男性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社交媒體和廣告中的肌肉型男、長輩和上級評價中的“陽剛之氣”,也落入了同樣的邏輯。

當然,并非所有對于外形和他人評價的關注都是在将自己“客體化”,也并非所有對自己的改善都是為了取悅别人。

例如,在你判斷是否需要接受牙齒整形手術時,你首先考慮的是什麼因素?

A:牙齒不齊可能會影響我的咬合能力,會對我的健康有影響,在我看來也并不美觀。

B:牙齒不齊不美觀,一旦我張嘴笑,同事會嘲笑我。爸媽也說這樣很醜。

這兩種心态哪種自我客體化程度更高?無疑是第二種。第一種的判斷依據在“我”,而第二種的判斷依據在“他人”。


那自我客體化和性客體化會有什麼影響呢?

羞恥感:

當個體透過别人的眼光打量自己,并認為自己和理想形象差距過大時,就會産生羞恥感,這讓人退縮和畏懼,并産生無助。

焦慮:

當個體感覺到自己暴露在被評價和被監視的環境當中時,将會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态,不斷審視和調整自己的形象狀态,難以放松。

抑郁:

當個體長期對自己進行消極評價,且評價難以短時間内改變時,其将會産生無助和抑郁的感受。與此同時,長期的焦慮狀态也會讓人疲憊和耗竭,進而加重抑郁感。

降低認知能力:

類似于電腦内存,人的認知能力是一種有限資源。當個體持續将大量注意力放在對自我形象的監控上時,其将難以把全身心精力投入到眼下的任務中。表現為分心、走神,影響個體在任務當中的表現。

不僅如此,大量研究也發現自我客體化與性功能障礙、低幸福感、物質濫用、社交焦慮等諸多問題有關。


回到開篇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種身材都很美”并非解決身材焦慮的根本方法,其并沒有解決自我監視和客體化這樣的本質問題,因而仍然會引起焦慮。與單一審美相比,其給人帶來的評價壓力可能更加隐性,更難察覺。

真正想要拒絕身材焦慮,并不是刻意讓自己承認“每種身材都很美”,而是跳出這種評價邏輯。意味着,在自己不舒服時,不要再用社交媒體上的标準來評價自己,而是意識到哪些是“我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希望我做到的”。

首先,我們需要正視自己的身體,包括身材上的優點和缺點。要記得,每個人的身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樣。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不去苛求自己,不要用别人的标準來評價自己。

其次,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積極改變那些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無論是體型還是其他方面,隻要我們願意付出努力,都可以改變自己。例如,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體重過重,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和适當的運動來減肥,而不是在社交媒體上盲目跟風。

最後,我們需要意識到身材并不是我們最重要的價值。雖然外表會對人們的第一印象産生一定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内在品質和能力。一本書的好壞絕不僅僅取決于印刷是否精美,其内在價值才是更加堅實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Cortez, M. A. T., & Alfonso, G. J. (2020). Fitspiration and Body Positivity: The Relationships of Body-Focused Instagram Trend and Movement,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Gender Stereotypical Belief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Open University.

[2] Schettino, G., Capasso, M., & Caso, D. (2023). The dark side of# bodypositiv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ualized body-positive selfies on Instagram and acceptance of cosmetic surgery among wome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40, 107586.

[3] 豆瓣. (2022). 要求自己美,是藝術,還是自我迫害:女性的自我客體化之路. 2022-01-26取自https://www.douban.com/note/824706228/?_i=9900125mwP3IxY

[4] 浙江财經大學官網. (2021). 外貌焦慮正侵蝕着青年群體|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拒絕自我客體化. 2021-04-05取自https://xsgl.zufe.edu.cn/Website/HeartHealth/Detail?24C8492FB24EB8F23761798ECE198D46750E78E9A07AD17C433999B37826C32E.shtml



學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