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債務壓力加大,為應對疫情沖擊和恢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參與了G20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緩債倡議。
在G20第一輪緩債中,中國共計對23個國家的官方債務進行了緩債,緩債金額超過13億美元,是G20國家中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目前,G20相關方面正在開展第二輪的緩債工作。
據悉,今年4月,G20(二十國集團)财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同意延長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DSSI)6個月到2021年年底,同時呼籲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制定總額為6500億美元的特别提款權分配方案,以幫助應對疫情和促進全球經濟複蘇。
胡曉煉表示,緩債是在特殊時期幫助債務國平滑償債壓力,對債務償還作出的适當調整,它不是減債也不是免債,并不能借這個機會來挑撥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這将對可持續融資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胡曉煉進一步提到,在債務問題的處理中,中國需要兼顧債務、債權雙方的利益和關切。“可持續融資不是無償援助,不是社會福利性的資金幫扶。”她強調,從資金有效使用的激勵約束機制看,一般而言,無償資金使用的效率是不夠高的,而東道國可承受的成本相對較低的融資,既可以吸收惠及更多的資金供給,也有利于激勵資金使用,能夠有更高的效益。
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目前,國際多邊金融機構正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緻力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穩定、透明、高質量的資金支持,沿線各國也都希望引入更多的建設資金。
在胡曉煉看來,關于“一帶一路”可持續融資問題,有四個關鍵詞非常重要,一是發展造血,二是把握适度,三是來源多樣,四是投融共赢。
胡曉煉解釋稱,發展造血指的是在項目建設上要重點支持有利于東道國造血功能的項目,以可持續發展來保障融資的可持續。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的融資,主要還是支持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交通、電力、工業等行業的建設。“我們認為,資金投入對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這才是融資可持續的一個基礎。”她說道。
另外,把握适度則意味着,需要根據經濟規模、發展階段、未來潛力等因素開展融資,不超越東道國發展的階段和财力承受能力,融資的規模要适度,融資的節奏也要适度。
來源多樣方面,不僅指資金來源要多樣化,融資方式也要多樣化。胡曉煉表示,共建“一帶一路”的巨大資金需求,單單靠任何一個渠道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泛地動員多方面的資金開展投融資合作,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她強調,不同建設項目資金需求是千差萬别的,必須綜合發揮信貸、融資、債券、貿易、金融等多種融資方式,根據項目實際特點來靈活設計融資方式、方案。
投融共赢指資金的融入方需要通過項目建設獲取經濟社會收益,而資金融出方也要獲得資金安全保障。胡曉煉稱,兩者不是非此即彼、隻選其一的關系。“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資金的主要投入者,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共鳴,一些發達國家也逐漸重視對相關國家和項目的投入。”她說道。
比如,2015年,日本提出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夥伴關系計劃,擴大對海外基建的資金支持;自2017年起,法國大力推動非洲戰略,并尋求成為非洲長期可靠的經濟夥伴;2019年,美國提出針對非洲和美洲的繁榮、增長兩項倡議,增加對這兩個地區的投融資力度。
胡曉煉認為,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其對促進全球發展融資起到了一個引領作用。同時,“一帶一路”作為開放包容的合作倡議,也樂見更多的資金,特别是發達國家的資金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