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檔案

蘆嘉馨,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2023級新生,本科畢業于中央财經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作為管理培訓生加入某全球知名消費品公司,擔任企業青年創新俱樂部發起人。現負責外資消費品集團大中華區品類加速和創新孵化業務。
新生故事
回顧我的職業發展軌迹,非常感謝曾任職的兩家企業的開放和自由,讓我在不同部門、職位上獲得綜合發展,從基礎一線開始,逐步成長。我曾經在超市大賣場和促銷員阿姨一起賣貨,也曾和明星同台主持過上市路演;曾在經銷商倉庫角落裡一件件盤過庫存,也在片場NG一條條廣告片;曾經運用财務知識幫助優化渠道投資空間,擴大生意規模的同時提高盈利率;也曾利用過品牌定位的經曆,判斷業務的可持續性,減少無效投資決策。過去幾年,雖然辛苦,但是有意思、有意義的職業旅程,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追求。我的職業方向是成為綜合型管理者,這些經曆都在為實現目标打好基礎。
現在我從事創新孵化工作,就像一個“内部創業者”,為公司尋求新的增長點,利用過往的品牌建設,數字營銷和渠道管理經驗,參與到外資從投資到生産到銷售的鍊條,促進公司的多元化轉型。近幾十年來,中國市場無疑是很多跨國企業最為重視的市場之一,機遇和挑戰并存。正如我國“十四五”規劃所強調,刺激消費是國家高質量增長的重要抓手。因此,利用好公司資金做好公司在生産、營銷、渠道等不同環節的分配,加速企業創新和業務增長,為市場提供更為優質的選擇,是環環相扣、榮損與共的,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話題。
而我深知在未來的工作和管理過程中,面臨市場複雜的變化,既需要敏銳的深度思考,又需要開闊的視野,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我自知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欠缺,希望通過進一步學習培養來豐富自己的能力版圖,從而在每一次做決策時,能夠為企業提出更優的解決方案,争取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好的産品。
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項目的深度和廣度極大地吸引着我。從深度上,清華五道口在金融領域無疑是“the best of best”,這裡可以深耕“資本如何助力實業發展”的課題,特别是當我在宣講會上聆聽并了解到田軒教授在實業創新CVC的獨到見解和專業高度,更加激起了我對項目的向往;從廣度上,兩所頂尖商學院的管理課程,從市場、财務等多個角度,側重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能夠豐富一個管理者所需要的能力版圖。

圖為蘆嘉馨參加金融MBA新生初見會
面對未來挑戰,企業和個人都可能面臨“晴雨不定”的狀态,但我相信隻要走上坡路,總會看到别樣風景。面對“亦晴亦雨”的不确定性,既要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也要有“晴耕雨讀”的靈活,更要有“亦耕亦讀”的勤奮。因為不論市場怎麼變化,相信對于一個正直、可靠、有擔當的複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是不變的。
畢業進入職場之後,很少有人會像在學校裡一樣告訴你“你要學什麼,怎麼學”,往往是自己花時間琢磨和感悟,需要花更多努力去用時間檢驗理論。在申請項目的過程中,我的職業偶像——前百事集團董事長兼CEO盧英德(Indra Nooyi)的一個故事很打動我:因為Nooyi沒有制造業的行業經驗,不了解摩托羅拉汽車生産基礎知識,因此在戰略部署上遇到困難。當了解到自己的這個弱點之後,她就自己花錢快速去聘請了周邊大學的老師,每周上兩次課補基礎知識,以幫助她更好地為企業做規劃和決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學習,是天賦也是能力。确認了長遠的目标,當工作遇到一些得失沉浮,内心會更加平靜,能夠把更多心力放在做事和學習中。因此從報考項目的開始,我就時刻提醒着自己,做一個“不斷突破人生阈值的長期主義者”,Time will tell。
最後附上寫給自己和同道中的小夥伴的一首詩,期待兩年邊工作邊學習的精彩又充實生活:
勿盼浮光散雲翳
行路何須問盲僧
莫道勤耕需晴日
雨聲更伴讀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