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在Betvictor中文版課堂上,同學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奧運冠軍、清華校友鄧亞萍。在以“冠軍之路”為主題的對話中,鄧亞萍與Betvictor中文版院長焦捷教授,以及現場的企業家同學們進行了深入交流,結合她從乒乓球世界冠軍到劍橋大學博士,再到企業家、投資人的跨界經曆,诠釋奧運體育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共同之處。

從一個巅峰沖向另一個巅峰的驅動力:我的群體不可被“無視”
對話伊始,鄧亞萍分享了自己放下“奧運冠軍”光環,踏入清華外語系學堂的原動力。24歲巅峰退役時,鄧亞萍作為運動員代表前往國際奧組委工作,同時也将在Betvictor中文版經濟管理學院開始大學生活。但是,在國際奧組委的經曆,卻讓她決定轉入清華外語系。她講到,在奧組委那個大房間裡,200多位來自各國的工作人員中,隻有她一人帶着翻譯。彼時的她,不隻是代表運動員,甚至不隻是代表中國。200多個人裡,運動員代表隻有幾十人,意味着并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甚至整個亞洲就隻有她和另一位來自日本的運動員。她談到,“在賽場上,沒有人可以藐視我,但在那個屋子裡,任何人都可以無視你,而那個屋子卻是制定遊戲規則的地方。這種感覺是多麼‘刺激’。”當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廣泛的群體去争取一些利益的時候,那種“刺激”讓她毅然決定從當時熱門的經管學院轉入外語系。
有“刺激”還不夠,鄧亞萍也坦誠分享了初入清華時的困擾。由于長期專注于體育訓練,她的文化課基礎薄弱,外語基礎近乎為零。“全院性的大課肯定跟不上,小課也還是聽不懂,這也蠻刺激的是吧?”鄧亞萍幽默地回憶說。然而,她并沒有因此氣餒。“這就是體育精神的好處。”她将學霸們的優勢與自己的經曆進行對比,發現自己在見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從而找到了自信。這種積極的心态,讓她能夠以“一比一打平”的姿态,靜下心來踏實學習。
“學習的收獲非常非常大。”鄧亞萍坦言,社會對運動員總是有種偏見。但人生很長,運動生涯很短。“有一句話叫‘從來都不晚’。”憑着這股勁,鄧亞萍不僅在清華出色地完成了學業,還更進一步赴英深造,獲得劍橋的博士學位。在劍橋800多年曆史上,她是唯一一位四屆奧運冠軍并獲得了博士學位的人。
焦捷教授對此深有感觸,他指出鄧亞萍身上體現了“勇氣”、“歸零心态”、“永不言棄”和“無私的精神”等關鍵詞,這些品質都值得同學們學習和體會。
賽場與商場的共通之處:捕捉戰機與頭腦冷靜
從運動員到企業家、投資人,鄧亞萍的跨界經曆讓她深刻體會到,賽場上的許多經驗可以應用于商場。她認為,學習力和觀察力是運動員和企業家共有的重要素質。
“比賽的過程是瞬息萬變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比賽之前必須做足準備,窮盡所有的可能。這是平時訓練的功力,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鄧亞萍說,“賽場上的應變能力是基于之前的準備。延伸到我們平時的工作上,道理是一樣的。平時的功夫如果沒有做足,開戰了說我邊打邊看,就已經來不及了。任何事情都是場下的功夫重要過場上。”這是平時學習力的體現,在于每一天、每堂課,一點一滴的積累。
到開戰的時候,觀察力就非常重要,必須善于捕捉戰機,而這首先需要冷靜的頭腦。她以拳擊為例,賽場上過招,拳拳到肉,很容易沖動上頭。“當你上頭的時候,就離輸不遠了。”頭腦發熱就容易露出破綻,判斷失誤。不管如何被壓制,都必須保持冷靜,隻要不被打倒,冷靜觀察,就有機會反敗為勝。“有的時候機會來了,可以反擊,或者本來是領先的,可能能夠繼續擴大戰果,結果你這時候反而收手了,或者是你猶豫了,就會給别人機會撲上來。這些在賽場上都是很微妙的。”鄧亞萍認為,無論是人跟人的較量,團隊跟團隊的較量,還是商業場上的較量,都需要善于學習,保持冷靜,善于觀察,捕捉戰機。
商場如戰場,也如賽場。企業家同學們對鄧亞萍的分享表示高度認同。一位來自體育孵化領域的同學請鄧亞萍講講企業家和運動員最為終極的一個共同之處,鄧亞萍回答:“可能最終的共性就是‘不認同’。”她解釋說,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企業家,都是一路過關斬将、從無比殘酷的競争中突圍而出,每天一睜眼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質疑和挑戰,而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幫你解決,你自己必須成為問題的終結者。企業家和運動員都擁有強大的心髒,不認同某件事實現不了的論斷,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目标與選擇:沒有路的時候就是路
在同學提出的如何進行目标設定的問題時,鄧亞萍結合自己形成獨特打法的曆程來作出回答。“我條件并不好,”鄧亞萍坦言。由于身高和身體素質的限制,表面上看她并不是值得培養的乒乓運動員,甚至因此被省隊退回,盡管當時省隊裡的其他小夥伴都赢不了她。也因此,如果采用常規的訓練路徑,她必輸無疑。
這種“無路可走”的狀況迫使她不得不選擇一種“怪”的打法來訓練,以變化取勝。然而,隻是怪還不行,一直用也存在着容易被高手快速熟悉并識破的風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不得不“快”,練習快速進攻,結合跑得快和打得兇,不給對手任何調整的機會。因為一旦對手有騰挪空間,自己就會輸。“大家以前看我打球,都會覺得很過瘾,那是因為我不得不進攻,能一拍打赢,絕不讓你過來兩拍。我就是一拍不行就兩拍,最多三拍。多了會怎樣?多了就你赢。”鄧亞萍幽默地說。
這種被迫形成的“怪中帶兇”,反而成為了對手破不了的打法。但是光有厲害的打法還不行,硬件也要跟上。“這個打法下,我5分鐘就報廢一塊膠皮,連一場球都保不住,就去跟做膠皮的廠裡師傅提要求,要把膠皮做得結實一些。但太結實以後,打出來的球就又不怪了。好多事情就是不能兩全,需要平衡。最後終于找到那個平衡點,又夠結實又能保持怪。”鄧亞萍分享到。
任何事情想要稱霸,微創新都是不夠的,必須颠覆性創新,人的潛力開發和科技創新結合在一起,才是獲得輝煌成績的打法的全部。鄧亞萍的這種創新精神,也體現在她後來的商業實踐中。“所以我特别喜歡看跟體育和科技有關的東西,因為從膠皮開始我已經知道科技賦能。”她鼓勵企業家們“敢于去創新,大膽創新,颠覆性的創新”,并強調在面對不确定性時,要“找那個最大确定性的東西去試,堅定決策,可能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永遠不要怕”。
冠軍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鄧亞萍最後問大家,“在打到關鍵球的時候,教練最後叮囑的話,大家能猜到是什麼嗎?”既不是别緊張,也不是别上頭,更不是加油之類,而是“把球打到台子上”。“大家想象一下,在奧運決賽的最最後,第七局的10:10,那個時候你跟我說别緊張放輕松?不太行,不可能不緊張啊,兩邊運動員的手都是抖的,誰也打不到台子上。”鄧亞萍的描述中,現場鴉雀無聲,仿佛身臨其境。“這個時候,把球打到台子上就是最根本的。剛才所講的平時訓練功夫就在這兒了,練好每堂課每一天,就是到了最後這一刻,我抖也能抖到球台上。”鄧亞萍總結道,沒有那麼大的訣竅,跟做企業一樣,最關鍵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常識的東西。
鄧亞萍的分享,讓現場的企業家同學們深受啟發。焦捷教授總結道,鄧亞萍老師的冠軍之路展現了永不言棄、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适用于賽場,也适用于商場。正如她所說:“輸了得認,但不會服,你想打服我恐怕不大容易。我覺得打服人是蠻難的一件事情。”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既是體育精神,也是企業家精神,将激勵每一位企業家在商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希望中國能夠湧現越來越多的不同産業的冠軍,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