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軒:使疫情防控與企業複工良性互動

時間: 2020-02-14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田軒,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

疫情防控與企業複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絕對矛盾。在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讓企業盡快複工,是解決當下一些企業困難的關鍵舉措。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計地為企業複工做好服務。

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目前市場關心的複工複産相關問題作出回應。按照國務院要求,不同地區要根據疫情合理确定有序的複工複産,并不是要求所有地方一概複工複産,但也不能粗暴幹涉企業複工複産。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表示,将嚴格制止以審批等簡單粗暴方式限制企業複工複産的做法。

當前,幫扶中小企業的方法有千萬條,做好複工複産是最重要的一條。企業最終要擺脫困境,還是需要盡快恢複生産。在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讓企業盡快複工,是解決當下難題的關鍵舉措。

疫情防控與企業複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絕對矛盾。雖然為了複工複産,地方政府也做了相當多的工作,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地方存在限制過度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實際地采用封小區、封村封路、停産停工停運等極端化處理方式,顯然是“一刀切”的懶政,于複工百害而無一利。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頂住“返程”壓力,對企業的複工需求作出靈活響應,将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

首先,每年春節長假,大多數企業停工,大量工人返鄉,産能供應基本靠節前儲備。通常企業正月初七開始上班,工廠正月十五過後大規模恢複産能。如今,受疫情沖擊,企業複工時間暫時推遲到正月十六之後。在長達半個多月的産能“真空”期中,一些企業主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若他們在這一環節支撐不住,進而導緻宏觀經濟供給側不暢,對于整體經濟循環将造成沖擊。

其次,随着春節之後各項生産安排的展開,生産需要勞動力、資金、原材料等生産要素有序流通,生産鍊條的任何一環中斷,整個生産就将陷入停滞。沒有生産,就沒有物資,庫存會很快消耗完畢。生活物資缺乏,同樣會危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且物資缺乏更不利于疫情防控。

再次,若企業不開工沒有收入,就有可能經營困難、變相降低工資或者裁員,這都将降低勞動者的家庭收入,削弱消費需求。由于疫情導緻的外省市務工人員大規模返程延期,加上現場招聘會取消,使得企業一時難以有效補充大量人手,再加上企業面臨員工流失壓力,勞動力将出現“斷層”。這對于勞動力密集型的服務業和制造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企業為地方提供了就業、稅收,如今遇到困難,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在防控疫情前提下,千方百計地為企業複工做好服務,比如圍繞減稅降費、減免房租、利息,主動分擔企業成本等方面出台切實可行的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在舒緩中小企業疫情之痛方面,政府應該通過自身節流為中小企業背成本。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剩餘空間,加大力度幫助中小企業強效減壓。在貨币政策方面,應當精準“開源”,以助中小企業強力抗壓。在攻堅疫情的非常時期,可以利用非常規貨币政策,為民營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鼓勵抗沖擊能力較強的民營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獲得資金。當然,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貨币政策傳導機制通暢,使得“開源”之水能夠真正流入中小企業。

此外,要鼓勵創新商業模式,挖掘增長新資源。面對2003年“非典”疫情,電商物流模式開創出避免直接接觸的自提貨方式,無人零售等提供了低勞動要素投入經營模式優化思路,遠程辦公、虛拟社交、網絡遊戲乃至傳媒文化等傳統産業都煥發出了新的變革活力。創新的動力在民間,值得更多來自國家頂層的資源傾斜。對于在疫情期間應運而生的新商業模式,應給予充分的重視與支持,積極探索新資源,以應對疫情後的經濟托底壓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