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劉尚希院長的财政赤字貨币化的建議引起了議論,我想談談看法。
财政赤字貨币化在貨币銀行學中并非新論。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就是對财政的支持,也借此吐出基礎貨币實現信用擴張并創造貨币。之所以中央銀行不直接購買一級市場的國債,是希望對政府财政有一個市場約束。在非常時期央行也可直接從一級市場買入國債,隻要央行的買入量不超出貨币政策的目标需求,則不會對經濟産生負面影響。近年來各國央行的量化寬松貨币政策除買入國債外還直接買入商業票據和證券,這是金融危機中社會信用傳導機制不暢的無奈之舉,但也不是無限創造貨币,其買入量以實現貨币政策目标為限。在未達目标前可聲稱無限買入。從上述理論看,不是财政赤字不能貨币化,而是看兩個問題:一是貨币化必須以貨币政策目标為限才不會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會傷害經濟。經濟危機時期财政赤字的比率不是不可擴大,此時要在挽救經濟與财政紀律中做權衡。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不是不可以擴大财政赤字,也不是不可以央行直接買入國債,而是我們的财政政策是否合适,效率如何。中國的銀行體系盡管在信貸的公平性上存在問題,但傳導機制是正常的,央行也在通過再貸款對信貸結構進行調整。因而,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1)我們的财政政策是直接介入經濟活動為主,還是以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為主;2)當前解決就業問題是加大政府投資或政府補貼投資為主,還是救助中小企業特别是小微企業為主;3)财政對困難人群的救助能否精準,減少跑冒滴漏;4)當前情況下用結構性信貸政策與用财政政策調結構哪個相對更有效率。這些問題清楚了,财政赤字自可擴大,手段自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