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包括5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内的中美37位著名學者在上海共同發布“中美經貿關系聯合倡議”。在該倡議的并發意見中,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鞠建東提出中美經貿關系的“競争共存”四項原則。

“中美經貿關系聯合倡議”認為,中美經貿關系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拐點,倡議旨在為兩國經貿磋商提出一個新的思想性框架,實現互利共赢。
聯合倡議認為,當前的中美經貿談判被限定在了一個非此即彼的思維框架裡:
或者(1)兩國的經濟深度融合,雙方采用共同的市場經濟原則來制定本國的經濟政策;
或者(2)實質性“脫鈎”,急劇減少兩國之間的經貿聯系。
聯合倡議在“深度融合”和“脫鈎”之間,提出了一個可行的第三條道路,勾畫出了一幅中美兩國“經濟和平共處、持續增長”的圖景。兩國可以充分保留各自的政策空間——中國可以繼續實施産業和發展政策;美國可以繼續保護其勞動市場和科技體系。學者們相信,這是一個在政治上最可持續、同時又能最大程度維護國際貿易給雙方帶來巨大利益的方案。

聯合倡議在政策層面上提出“四個籃子”框架,将政策分為:
“禁止籃”,即禁止以鄰為壑的政策;
“雙邊談判與協調籃”,即當甲方的政策給乙方造成損失,但并不具有以鄰為壑的特征時,兩國可以通過談判取消這些政策;
“國内調整籃”,即當談判取消甲方政策不成功時,甲方保留該政策,同時允許乙方調整國内政策來減輕對對方的負面影響;
“多邊治理籃”,即當甲方的政策不僅影響到乙方,還會造成對第三國連帶損害時,則啟動國際規則和多邊機制來控制局面。
在聯合倡議的基礎上,鞠建東同時發布了并發意見。鞠建東在并發意見之中提出了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競争共存”四項原則。
他認為,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是世界秩序如何演變的問題。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由美國主導,随着中國的持續發展,美國對世界秩序的主導作用勢必發生改變。未來世界秩序是由一個超級大國主導的“霸權穩定”,還是由若幹大國引領全世界展開良性競争的“競争共存”?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霸權穩定”的思維方式裡,那中美兩國勢必将對方視為敵人。但如果我們相信未來的世界由“競争共存”所刻畫,那中美兩國可以成為構建未來世界秩序的合作夥伴。
中美兩國關系是結構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競争、對抗的部分。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亞洲、北美、歐盟三足鼎立的結構。中美兩國GDP加在一起占世界GDP的40%。中美關系是對抗還是合作,很大程度取決于占世界GDP60%的其它國家和地區是在中美之間選邊,還是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特征和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特征決定了“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是現實的。他以此為基礎将兩國政策分為四類,相應的對四類政策提出了四項原則。
第一類:互惠政策。兩國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不斷加強、拓展互惠的國際貿易。
第二類:競争政策。兩國在全球市場相互競争領域的原則是,幫助生産更好産品的政策都應該被允許,意在損壞對方産品的政策都應該被禁止。
第三類:雙邊對抗政策。在雙邊對抗領域的政策原則是對等。
第四類:多邊對抗政策。此領域的原則應該是全面禁止。兩國都不應該将雙邊對抗擴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任何一方都不應該脅迫第三方一起對抗另外一方。

鞠建東認為,拓展互惠政策的空間,限制多邊對抗是形成“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的關鍵所在。中美兩國應該共同努力,把對抗限制在雙邊範圍之内,而不殃及其它國家和地區。而兩國關系與世界經濟的雙重結構性特征,也使得兩國都有必要走向“競争共存”的世界秩序。一個堅持“霸權穩定”的國家,隻會孤立自己,搞亂世界。
“中美經貿關系聯合倡議”由10位中美學者組成的“中美經貿政策工作小組”起草:
4位中方學者: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博雅講席教授、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博雅特聘教授、長江學者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
Betvictor中文版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
6位美方學者:
哈佛大學亞當斯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講席教授丹尼·羅德裡克
上海紐約大學建校美方校長、法學教授傑弗瑞·雷蒙
達特茅斯學院拉斯家族人文和科學講席教授羅伯特·斯德格爾
紐約大學法學院尼爾森國際法講席教授羅伯特·豪斯
劍橋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莫瑞迪斯·克勞利
“中美經貿關系聯合倡議”聯合簽署:
由包括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大學邁克爾·阿米力諾金融學講席教授羅伯特·恩格爾、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教授、紐約大學威廉·伯克利經濟學和商學講席教授邁克爾·斯賓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列茨在内的27名中外學者聯合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