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教授将中美貿易争端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特朗普突然襲擊與貿易摩擦階段;第二階段:500億美元商品關稅實施階段;第三階段:貿易争端擴大階段。
在第三階段,美國已基本完成從技術、制度、金融、全球價值鍊與經濟治理四個方面對中國的戰略調整,對中國由戰略合作轉變為戰略對抗。針對這一态勢,鞠建東教授從四個方面結合具體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
技術方面:2018年7月10日,美國參議院以400:2的贊成票數通過“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8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宮舉行“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讨論會,認為該法案将重點鎖定中國,保護美國免于受到有害的外國投資的侵略。針對以上兩個事件,鞠建東教授認為,美國已經開始實行對于中國的核心技術安全距離策略。
制度方面:2018年7月26日至27日,WTO理事會上,美國代表提交文件對中國經濟模式進行指責。鞠建東教授指出,這是繼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美國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對中國的基本制度進行抨擊。
金融方面:在金融方面,近年發生的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引起了各國的重視。美國财長姆努欽 8月28日接受CNBC采訪稱,中國人民币不能通過貶值對沖商品加稅,如果人民币貶值,就是政府操縱。這明确昭示了美國已經将貿易領域的對抗延伸至國際貨币金融領域。
全球價值鍊與經濟治理方面:2018年8月27日,美國墨西哥貿易協議談判達成基本一緻,将汽車零部件的自産率提高到75%(産地規定);同時在有關知識産權方面,更是直接地“針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