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最大的成功,就是享有失敗的權利

時間: 2018-10-04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這段時間,一篇題為《移動互聯網十年》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10年時間,創投在中國方興未艾,微信、小米、美團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個個聳動人心的财富盛宴。但往深層看,目前的互聯網創投主要集中于滿足“吃喝玩樂”的需要,很少關注類似“spaceX”這樣有志于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這說明,“資本”與“科技”聯姻也許可以造就财富神話,但并不必然催生技術創新。一個問題也随之而來:資本應該如何與科技聯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創新?


這正是《創新的資本邏輯》這本書嘗試回答的問題。這本書從一個人們常常忽視的細節出發:我們的日常工作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規工作,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簡單重複,另一種是創新活動,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創造。不同于常規工作的循規蹈矩,創新活動需要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既面臨着風險和不确定性,同時也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來實現其探索。那些在當下看起來沒有實用價值的基礎研究,有可能在将來某個時候展現出“無用之用乃大用”的巨大創新價值。正因此,激勵創新就不能按照基于常規工作的績效激勵機制,而應該适應創新的獨特特點,尋找資本與科技結合的最佳方式。


這正是書名所揭示的“創新的資本邏輯”,這個最恰當的邏輯可以表述為:在短期内對失敗容忍,允許試錯和失敗;但是同時對長期的成功給予回報。這本書分别從微觀企業、中觀市場、宏觀制度層面,把“創新的資本邏輯”細化為6個具體方面: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嶄新的創投組織形式,正确的人力資源政策,“不太積極”的二級市場,健康發達的資本市場以及穩定的宏觀政策導向。這些專業術語也許讓人感到難以理解,但其實這6各方面,都是為了讓資本能夠更好适應創新高度不确定的性質,給予企業家和創業者更多的試錯空間、更長的發展時段,讓他們着眼于長遠目标而不是快速變現。


比如說,涵養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樹立一種“對失敗的容忍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的價值導向,企業家和創業者才能心無旁骛地盡情揮灑聰明才智,讓各種奇思妙想肆意綻放。“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回到哈佛演講時說,“臉書并不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我還做過遊戲、聊天系統、學習工具和音樂播放器……最大的成功來自于我們享有失敗的自由”。很多創業者并不是第一次創業就獲得成功,而是在不斷試錯之後才摸到創新的脈搏。再比如說,“不太積極”的二級市場,讓很多非專業人士感到費解,事實上,幾年前寶能與萬科對控股權的激烈争奪,讓人們隔空見識了何謂“門口的野蠻人”,何謂敵意收購。當強有力的反敵意收購條款把“門口的野蠻人”擋在門外,當持股較長的機構投資者能夠确保企業的長期穩定,企業就不用擔心腳下的暗礁和背後的冷箭,從而專注于長遠目标和遠大願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在研究了各國的經濟增長之後得出結論: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源泉。當前,中國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追求規模轉向提高效益。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其實就是創新;随着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創新将成為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本書的時代意義正在于此,它抓住了“創新”這個時代主題,講清楚了資本如何促進創新的内在邏輯,既有詳實的數據支撐、嚴密的邏輯論證,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文風之清新,雖非專業人士亦能暢快閱讀。無論是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決策者,還是投資基金的運作者,抑或是夢想着改變世界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汲取思想的營養。


金融是經濟活動中的一個時間矢量,在一個時間點的投資或信貸總是要在另一個時間點産生回報預期,在這個過程中,資本流向了更能創造價值的地方,為各種奇思妙想變為現實提供了資源支持。這本《創新的資本邏輯》探讨了資本能夠最大限度激勵創新的最好方式,展現出了“資本即萬物”的無限可能性。資本曾催生出喬布斯的智能手機,點燃了馬斯克的重型火箭,也将激發出創業者敢于去想象的未來可能性。

 

【圖書信息】

書名:創新的資本邏輯:用資本視角思考創新的未來

作者:田 軒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定價:78元



本文摘自《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衆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