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甯:監管體系補位要跟上金融創新腳步

時間: 2017-08-17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朱甯,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Betvictor中文版泛海金融學講席教授。

       朱甯近日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建議,金融監管要逐漸與時俱進,改善整個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

金融監管要與時俱進

  技術與産品的創新,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擴圍,直至行業出現廣泛的混業經營現象。

  朱甯認為,金融行業的混業經營在過去的20年,對中國乃至全球的金融監管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影響了監管者對整個金融的理解和對金融業務的廣泛控制。

  “随着經濟環境的改變,我們傳統的金融産品可能很大程度上要被新的産品與服務颠覆或替代。”朱甯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監管體系與創新的經營業務之間會産生監管缺位。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

  朱甯認為,這也是國家為什麼最近特别提出宏觀審慎監管。“每個金融機構都認為自己控制了風險,但如果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這麼認為,會在整個宏觀層面産生非常大的風險,風險一旦暴發,可能會導緻整個經濟受到很大的沖擊。”朱甯分析稱。

  朱甯指出,金融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概率很大、沖擊力極強的風險,即“灰犀牛”,另一種是不确定性的風險,即“黑天鵝”。從整個投資者和監管層的心态來講,往往會花更多時間來防“灰犀牛”。

  對于中國的監管層在今後一段時間該如何有效地防控中國整個宏觀系統性金融風險,朱甯建議,金融監管要逐漸與時俱進,改善整個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

監管需遵循市場規律

  “監管還是要按照整個市場規律的趨勢,國内無論是在金融行業還是在其它領域都出現一個明顯的現象,‘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朱甯在采訪中說。

  朱甯指出,運動式的監管使得整個監管有時效性或者任意性,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發展的規律或者行業發展規律來行事,且短期内無法改變投資者對于市場的預期。

  對此,朱甯建議,第一,監管部門需要從現在的主體監管向業務監管過渡。現在是證監會管證券公司,銀監會管銀行,保監會管保險公司,但是金融機構從事的業務越來越複雜,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剛開始并沒有明确的監管主體,此時,運動式的監管就不能有效地觸及到被監管方。

  第二,要讓市場能夠真正公開、公正、公平,讓市場更有效地發揮它配置資源、配置資本的作用,讓不同的參與者知道自己在整個金融體系裡各自的風險和所獲得的收益。

  第三,公正必須得明确指出,一些有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不能利用信息優勢來侵蝕或危害其他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國際監管的慣例顯示,有效的監管要注重創建規則和執行規則,更多的是突出監管監督職責,而不是管理職責。“我們的監管者也應該逐漸降低自己的管理意識,增強服務意識和規則制定意識。”朱甯稱。

影子銀行誘導大規模金融風險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日前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影子銀行資産增長超過20%,達到64萬億元,相當于當年國内生産總值(GDP)的86.5%,增速仍然較快。

  但同時有迹象顯示,目前監管政策的措施加強已順利控制了銀行理财産品和“應收款項類投資”等影子銀行的增長。

  朱甯表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并不一定很大,但它的發展速度和規避傳統監管的能力非常強。影子銀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增加了信息披露過程中的不對稱性或不透明性,監管者根本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情況。

  為什麼現在對影子銀行給予這麼高的關注?朱甯指出,因為它很可能會成為大規模金融風險的誘因。影子銀行的另一問題在于即使其扮演了融資和投資的功能,但它的資金并沒有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發生了空轉。這既不利于資産的有效配置,又放大了宏觀系統風險。

扭轉剛性兌付意識要改變對經濟的預期

  金融風險出現後,投資者的第一反應是有政府兜底。“剛性兌付是投資者在我國目前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做出的自認為最理性、最正确的選擇。”朱甯認為,“球”其實是在監管層這邊,考驗的是監管層如何采用市場機制、法律制度等手段逐漸打消投資者這種剛性兌付的思路。

  朱甯認為,投資者對整個經濟增長理念和增長模式認識的轉變,其實是扭轉這種剛性兌付思路的核心。投資者要逐漸扭轉經濟增長要達到7%、8%的這種預期,很多資源配置的扭曲就是來自于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強制性追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