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皓:消除人民币貶值的恐慌 美聯儲應該在九月升息

時間: 2015-09-10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經曆了中國人民銀行811日改革人民币彙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以及由此引發的人民币三天累計貶值3%的動蕩之後,市場上彌漫着對貨币戰争即将到來、中國經濟硬着陸、以及美聯儲推遲加息的猜想和恐慌。

我們有充分的的理由相信這些推測和恐慌僅僅隻是市場短期的過度反應,都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完全錯誤的市場解讀。不僅如此,事實上中美經濟前景不但沒有變壞反而更加樂觀:彙率調節機制更加靈活而且完善、結構性調整下中國經濟觸底反彈、以及美聯儲升息和貨币政策常規化之路更加清晰且堅定。

第一,人民币定價機制的改變是在兩到三年前由新一代領導人提出的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在逐步推進的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滬港通、私有銀行準入、向外國機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等等。事實上,人民币彙率改革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滞後于金融體系其他方面的改革,而此次完善人民币報價機制正是彙改迎頭趕上改革步伐的重要一步。因此,這次的彙率制度改革雖然在效果上可以刺激出口,但其真正目的并非如此,而是為了配合整個金融體系的改革,使得彙率制度和金融市場的其他改革步調一緻。

第二,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要比傳統的、二戰時期确定的GDP統計方法所顯示的好得多。比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普遍上升,沿海企業尤為明顯;擴張的貨币政策(降低官方存款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擴張的财政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如高鐵)、行政改革(降低小微企業準入門檻)等一系列從兩年前開始實施的寬松政策逐漸開始顯現對經濟的積極作用;石油價格的下跌在過去一年對經濟的影響類似大幅的減稅政策,給經濟帶來了持續的高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正面效應(全球經濟2萬億美元左右);此外,新的互聯網技術和手機應用程序正在大幅提高家庭生産和公司管理的效率,而這些在傳統的GDP統計量中都是無法被反映的。

因此,我們堅信,在短期人民币彙率可能下跌,但根據我們的估計下跌幅度将遠小于10%,但是在中長期,人民币貶值的經濟基礎不存在,基于經濟基本面中國經濟增長率高于美國、利率高于美國、2%的經常賬戶順差,人民币的升值通道仍然穩固。市場在長期總是有效的。根據我們的估計,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經觸底,第三、四季度将會反彈。

第三,盡管存在諸如股市波動和人民币貶值等沖擊,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還将繼續。正如過去幾個季度GDP和八月份用電量數據顯示的,消費和服務将逐漸取代出口和制造業成為經濟的主要動力。投資方面,在近期中央政府在公共設施方面的支出将部分取代私人企業和地方政府,但是随着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推進,民間和地方投資将逐漸恢複。結構性調整的過程将會循序漸進,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和調整勢必逐步進行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彙率市場化需要和利率市場化相互配合,不然将會存在套利的空間。但是,這并不一定代表資本賬戶将會或者應該同時開放,央行作為宏觀審慎的監管者和金融穩定的維護者可以根據需要加快、推遲或者停止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因此,不需要擔心資本會大量湧入中國。學術界和央行都已經意識到資本賬戶的開放必須以國内健康強大的金融機構作為微觀基礎。因此,隻有當國内的金融市場改革更加成熟的時候,中國的資本賬戶才會逐步放開。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美國2009年至今平均GDP增長已有2%,經濟已經站在穩步回升的軌道上。最近經濟增長和就業數據公布都遠遠好于市場預測或初始統計。大多數美聯儲高級官員最近基于勞動力市場的良好表現都表示出對9月份升息有強烈的信心。堅持9月份升息的好處之一是解除政策不确定性帶給市場和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摘掉高懸在經濟投資人頭上的那把達摩克裡斯寶劍。我的觀點是中國在美國升息問題上不構成一個重大影響,人民币貶值不應該成為美聯儲政策改變的原因。關于9月升息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方面的顧慮,可以通過逐步緩慢的加息把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所說,金融市場短期會因重大的經濟事件,比如人民币貶值,發生過度反應。但是在長期,金融市場總是會回到有經濟基礎決定的正常狀态。這也是為何我們不需要對人民币彙率改革有過度的擔憂,更何況這項改革将對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和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大有裨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