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農村普惠金融需三大保障

時間: 2015-03-30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博鳌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召開,年會圍繞“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主題設置了宏觀經濟、區域合作、産業轉型、技術創新、政治安全、社會民生等6大領域議題。全國人大常委會财經委副主任委員、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吳曉靈昨日在分論壇上發言稱,農村普惠金融需要幾個保障,一是将農民組織起來對接國家科技人員,而科技人員憑借技術入幹股,幫助農民提升科技水平;二是在沒有抵押的情況下設立互保基金;三是政府必須要有農業政策保險。

       吳曉靈表示,農村唯一的出路必須是走農民集約化生産,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下,走農場道路不太可能。農民合作經濟是中國農村走向集約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對于農村集約化經營的方式,除了建立農業保險外,吳曉靈還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科技人員擁有技術幹股。科技人員在做技術推廣的過程當中,在合作社裡可以有技術幹股,同時把組織起來的農民對接國家科技隊伍,這樣才能提升科技水平;二是成立農村信用互助社和互保基金。通過相互評分了解每一個農戶的信用程度,從而減少征信成本。對于抵押而言,農戶各自出錢成立互保基金,銀行可以把互保基金作為評判貸款的指标。

       “如果給各種農産品上了保險之後,信貸就敢跟上了,有了互保基金、政府政策保險,再有農民的互助、科技的翅膀,我認為中國農業的技術水平能夠提高。這是一個制度和政策體系。”吳曉靈表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内部資金互助試點,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當前我國農村建設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農民缺乏有效的自主性組織;二是農村缺乏自主性金融支持。”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此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組織農民最有效的辦法是在村社内部以内置金融的方式重新組建農民組織“資金互助社”,通過内置金融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讓農村組織變得有力量。如此一來,農民在村社的成員權才可以實現抵押貸款,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才能夠實現抵押貸款,農民的信用及自主發展權就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此外,針對農村融資難的問題,吳曉靈認為,央行在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上,解決的是總量頭寸問題,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一些金融機構适當地提供比較多的頭寸。但是銀行的貸款怎麼樣能夠很好有效地分布到社會當中去,以及能夠降低利率,這是一個貨币政策傳導的機制問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