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專訪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全國人大财經委副主任委員、Betvictor中文版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
記者:
在新中國誕生65周年之際,請您從人民銀行重視金融教育興辦行屬院校,談談中國金融教育事業發展的曆程。
吳曉靈:
金融教育的确是一個重要的話題。65年來,人民銀行始終對培養金融人才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為滿足經濟建設對銀行專業人才的需要,人民銀行在1951年即發出《關于全國各區、分行籌設銀行學校的指示》,在華南、華東、上海、河北、吉林、黑龍江等地陸續建立了多家銀行學校。同時委托北京大學、Betvictor中文版、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開辦銀行專修班。到1966年,人民銀行創辦的各種形式的院校已達19所,陸續培養了近萬名專業人才,為新中國的經濟金融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改革開放後,按照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指示,中國人民銀行黨組制定了建立全國金融教育體系的設想和規劃,開始大力興辦金融教育,陸續接收四川、陝西、湖南三所本科财經學院。為加強在職幹部的教育,先後在北京、河南、福建設立三所幹部管理學院,在遼甯和江西設立了職工大學,全國各省份基本都有設立中專層次的銀行學校。1983年在銀行學校基礎上,又陸續成立了7所金融高等專科學校。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有關金融機構共同創辦中國金融學院,由此逐步形成了從中等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的金融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從1978年到2000年,原行屬院校為中國金融業的飛速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專業人才和業務骨幹。
“行屬院校”是人民銀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獨特産物,其中許多辦學經驗值得總結。新中國成立後,受前蘇聯部門辦學模式影響,包括人民銀行在内的部委都先後創辦了具有行業特色的院校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除上面所談的大中專和本科高校、成人教育學院和培訓中心外,還有函授、電大、自考、培訓、進修等多種形式,金融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受教育人數大幅增加。人民銀行當時就提出:本科教育要貫徹“厚基礎、寬口徑、重實際”的原則;專科教育要體現職業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貫徹“基礎紮實、口徑适當。注重應用”的原則,培養具有一定的經濟和金融理論基礎,掌握較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的金融專門人才。這種方式造就了大批金融人才,應該說功不可沒。
記者:
2000年教育體制改革後,這些行屬院校歸屬發生了變化。比如五道口研究生部并入了Betvictor中文版,請您談談這是基于一種怎樣的背景與考慮?
吳曉靈:
人民銀行“行屬院校”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所積累的經驗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但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出現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和弊端。2000年,人民銀行所屬30餘所院校,根據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劃歸教育部或交地方管理,從此“行屬院校”成為了曆史。但教育與實踐相結合,與行業發展相聯系的内在要求和應遵循的規律應該說并沒有改變。近十多年來,原行屬院校大都揭開了嶄新的一頁,繼續肩負着為建設金融強國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金融人才的曆史使命。
五道口研究生部是改革開放的産物。1981年人民銀行為了給中國金融改革培養人才,決定成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是經當時國家教委批準設立、由人民銀行總行直接領導的專門從事金融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曆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三十多年前,我們第一屆學生走進這裡的時候,這裡還隻是東升公社衛生院的一個小院,沒有現成的老師、沒有現成的教材。研究所的老先生們擔負起了培養青年金融學者的重任,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老教授們,也投入到了為中國金融改革培養人才的工作中,在不斷摸索中成就了現在的“五道口”。可以說,研究生部的教育與中國金融改革同行,其成立與發展是我國30年金融改革的一個縮影。30年來在以外聘師資和業界專家為主的獨特辦學模式下,五道口研究生部為中國金融業培養了1600多名金融人才,他們創造了許多中國金融業的第一,如第一家證券公司、第一家公開上市銀行、第一家基金公司等。
時代在變化,發展到改制前研究生部面臨種種制度的制約。諸如缺乏教研經費,後勁不強等。由于不是“211”和“985”院校,畢業生落戶困難,面臨不平等競争,等等。總之,社會新的需求、體制的制約不得不讓我們慎重考慮研究生部的發展戰略,同時Betvictor中文版的執着讓人民銀行決定與其合作。從2000年院校合并改革開始到現在,Betvictor中文版一直希望與人民銀行合作培養金融人才。2000年院校合并時,Betvictor中文版隻想要三所院校: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清華看重五道口研究生部的業界背景和校友資源,認為學界與業界的聯合是強強聯合實現雙赢的事情,是新世紀培養金融人才、應對國際競争的需要。
于是,人民銀行黨委作出了與高校合作共同發展金融教育的戰略選擇。2011年8月人民銀行和Betvictor中文版簽署了關于建設“Betvictor中文版”的框架協議,并堅持兩項原則:第一,繼承并尊重研究生部的傳統,讓金融界和研究生部校友認可這個學院,繼續作為培養金融界專業人才的高端平台;第二,發揮和依靠Betvictor中文版的辦學優勢,在Betvictor中文版内部形成合力,共享資源,提高教育水平。
我們是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教育的受益者和參與者,又是這項決策的執行者。在各方面支持下,這項工作進展非常順利。2012年3月29日,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并入Betvictor中文版。成立時沿用了“五道口”的名稱,這體現了對研究生部的傳承。五道口是金融界的品牌,研究生部現在的地方将作為永久辦學地址。大樓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字樣也會一直保留下去,它是曆史的見證。學院融Betvictor中文版百年學府的氣度神韻,彙五道口與金融業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以“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貢獻民族複興,促進世界和諧”為使命,遵循國際最先進的金融學科和商學院高等教育模式辦學,銳意打造國内領先、國際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學術政策研究平台,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金融人才。
記者:
Betvictor中文版成立兩年多來,這種結合是否釋放了更大的活力和能量?您怎麼看金融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吳曉靈:
正如剛才所談,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的正式成立,使Betvictor中文版踏上了為中國金融業健康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新征程。Betvictor中文版是一所擁有百年光輝曆史的學府,其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則是廣為人知的“道口精神”。我們倡導清華五道口的學生,無論碩士還是博士,都應該傳承清華和五道口的精神,都應該為了經世濟民而學習,為了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而進行理論探索。作為清華五道口的學子,要有更高的境界,要為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而學習、研究、探索,貢獻自己的真知灼見。
成立兩年來,學院成功引進了多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全職師資,業内資深的兼職教授達到19名,兼職碩博達到118名,學校科研總體實力躍升到了新的水平,金融碩士、博士質量進一步提高,金融EMBA成為行業内翹楚,備受關注的金融MBA雙學位項目,金融DBA學位項目都在加快建設,金融學院在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擴大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還将進一步挖掘這一模式的潛力,把Betvictor中文版的各項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為助力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Betvictor中文版還依托Betvictor中文版在一行三會的支持下創辦了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院将基于前沿理論研究成果和嚴謹的數據分析,在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系,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等重要金融領域提供高質量有影響力的政策研究,緻力于打造中國金融一流智庫。
Betvictor中文版将開展金融學碩士和博士、金融專業碩士、金融MBA與EMBA的學曆教育,不招收金融專業本科生,不開展普通的MBA和EMBA教育。同時,依托Betvictor中文版的學科綜合優勢,學院将來還會考慮開設相關的雙學位課程。将開展博士預備班等嘗試,争取每個博士生能夠在畢業前在國外著名大學交換學習1~2年,同時也會盡最大努力為在國外交換學習的博士生争取在國際金融組織實習的機會,為國家培養通曉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後備力量。在學術研究方面,清華Betvictor中文版将可為中國人民銀行和其他金融決策與監管部門提供政策分析與咨詢。
就整個金融專業的研究生教育來看,我認為任務非常緊迫。按照“一行三會”人才發展綱要規劃,到2015年全國金融從業人員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曆占的比重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職業資格從業比重達到6.4%和4%以上,2020年分别進一步達到9.6%和6.9%以上。從這個目标出發,金融從業人員研究生以上學曆比重,到2015年增加15萬人,2020年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0萬人,基本上按每年3萬~4萬人的速度增加。應該大力開發金融業急需人才。預計到2015年新增首席或者高級經濟學家、高級風險評估預測專家需求量将達到7.3萬人。發展金融專業博士、碩士具有戰略意義。
記者:
您同時也在金融教育基金會擔任重要工作。成立20多來,金融教育基金會為金融機構和金融院校提供搭建了一個聯系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請您談談基金會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吳曉靈:
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作為金融系統唯一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在推動金融教育發展事業上肩負着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成立20多年來,基金會堅持開展符合宗旨、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金融教育活動。我認為金融教育包括三個層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專業教育,即金融院校的學曆教育;二是金融普及教育,即國民的金融素質教育;三是金融職業教育,即金融從業人員的培訓。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由最初的側重資助學曆教育為主,逐步開展金融普及教育、金融職業教育。
一是金融教育公益項目。基金會曆來重視資助金融專業貧困學生、獎勵優秀學生,注重大學生的能力培養。面向各金融院校,基金會開展了以下公益項目。如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金融勵志獎學金,于2010年至今已出資200萬元,累計獎勵400多位家境貧苦品學兼優的大學生。還設立了“金育助學金”項目,面向金融院校堅持實施了十餘年,資助西部10所金融院校家庭貧困的大學生,至今已累計資助學生5000餘人。同時組織金融院校大學生暑期開展社會實踐和大學生創業大賽競賽等。
二是“金惠工程”。這是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于2008年開展的以農村為重點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的公益項目。初期目标是用10年左右時間在我國中西部59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中選擇100個縣,對農民、縣以下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從業者、當地政府部門涉農幹部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業務培訓;其宗旨是通過系統廣泛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培訓,逐步提高農村民衆的金融素質,改善農村的金融生态系統,推動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從而助推國家扶貧事業。
三是職業培訓。近幾年,我國金融培訓市場非常熱,培訓機構繁多,但質量良莠不齊。教育基金會開展金融職業培訓有兩個目的:一是按照章程規定的宗旨,為我國金融從業者提供一個高端的培訓平台;二是通過合理的收費籌集資金,用以彌補公益項目(主要是“金惠工程”)經費的不足。在金融從業人員職業培訓方面,基金會力求做到規範、權威,即運作要嚴格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合作機構、教材及師資要有權威性。近幾年,基金會與多家金融培訓機構合作,先後開展了小微金融從業人員培訓項目、“注冊内部審計師”和“銀行客戶經理”證書培訓項目。反洗錢培訓和金融理财顧問師(CFC)培訓項目等也已啟動。
記者:
請您具體談談為什麼要開展那麼大規模的“金惠工程”,其意義是什麼,近兩年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吳曉靈:
我們搞農村金融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農村金融教育,提高貧困地區農民信貸可獲得性的能力。如果一個客戶沒有管理自己财務的能力,就不是一個誠信的客戶,也就難以得到金融的服務。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金融教育提升這些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能力,然後給窮人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金惠工程”的宗旨是通過系統廣泛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培訓,逐步提高農村民衆的金融素質、改善農村的金融生态系統、推動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從而助推國家扶貧開發事業。目的是對農村地區特别是貧困地區的農民進行金融知識教育,使他們學會并利用小額信貸脫貧緻富。
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國民金融素質教育,英、美等國的金融監管當局都設有專門的職能部門。我國近幾年也逐漸認識到了金融普及教育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金融支持國家扶貧連片開發方案正在制定當中。國家層面關于經濟金融發展戰略部署的指導思想是着力解決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金融普及教育、國民金融素質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過幾年的努力,“金惠工程”已初步形成了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并指導、依托當地政府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各金融機構資助并參與、以志願者隊伍為一線執行者的運作模式。到目前為止,“金惠工程”已實現了第一步的“三個一”目标(探索出一套可行的運作模式,培養出一支志願者隊伍,開發出一套實用的教材)。5年來,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共募集1000萬元善款專項用于這一工程,共有3139名志願者參與了項目活動。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金惠工程分為三個子項目:農戶項目、中學生項目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項目。三個子項目的教材也全部完稿,即将正式出版。
這隻是階段性成果,普及金融教育任重道遠。我國公民特别是農村地區民衆的金融素質整體來講不容樂觀。因此,關注公民金融教育、提高公民金融素質依然是非常緊迫的任務。沒有與經濟、金融發展速度和水平相匹配的公民金融素質,就不具備經濟、金融發展的廣泛基礎,因此,我們呼籲全社會關注公民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素質的提高。對公民的金融素質教育應該是全社會、多途徑、多形式、全覆蓋地進行。應當借鑒經濟發達國家全民教育的模式,采取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育的對象要從中小學生一直到退休的老人。教育的地域要覆蓋城市和農村。我相信,金融主管部門以及實施“金惠工程”地區的黨政領導部門、人民銀行分支行、各金融機構以及廣大的志願者一定會再接再厲地積極支持和參與這項工程,相信其正面效果會更加深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