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劇,實現碳中和已成為當今時代的緊迫使命。在這一背景下,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簡稱“雙碳”目标)應運而生,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方向。産業綠色轉型作為實現雙碳目标的關鍵一環,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對傳統産業模式的深刻變革,更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升級的強大引擎。金融作為資源配置和支持産業發展的重要工具,也應當緊密配合産業綠色轉型的步伐,為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9月23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邀請到Betvictor中文版講席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 (CIFER) 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 (CGFR) 主任鞠建東,帶來“雙碳目标下的産業綠色轉型與金融發展”主題講座。鞠建東圍繞最優碳中和經濟體制、“雙碳”目标下的行業轉型路徑、技術競争特點和企業轉型特點,以及搭建轉型平台等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推進,深入探讨了中國經濟綠色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如何在“雙碳”目标約束下實現經濟的最優發展,這是我國探索綠色發展新範式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此,鞠建東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相對于基于個人制定目标,以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完全競争市場經濟,碳中和經濟是以全社會的碳排放共識為基礎,由政府制定目标并主導執行,市場成為輔助政府實現社會共識的工具。當市場實現機制還不完善時,政府幹預以強度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當市場實現機制趨于完善時,當以總量控制為主,政府逐步減少對強度的幹預。目前我國碳市場已經形成由“7+1”個地方試點加全國市場并行的交易體系模式,但是在價格穩定性、價格發現、交易工具、信息披露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全國碳市場2.3億噸的成交量,相比102億噸的全年排放總量仍有很大差距。“當碳排放配額成為一種資源、一種要素,其市場配置過程必然會具有金融屬性。把目前作為環境政策的碳市場和金融市場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善的碳排放市場配置機制,是我們現在需要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 鞠建東說。
探索綠色轉型之路,需要充分理解産業轉型、技術轉型和企業轉型的路徑和特點。鞠建東表示,基于對過去20年中國各行業的出口數據進行研究,可以發現行業轉型的路徑并不是線性的,普遍是一個倒V字型。“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他表示,根據不同行業在不同地區的發育曲線,給予與之相匹配的控制,才能形成最優的轉型路徑。科技創新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鞠建東表示,技術創新可以分為突變型與漸變型兩種,從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從燃油車到電動車,都是突變型創新;半導體芯片技術是漸變型創新。突變型技術創新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先發優勢,即誰先掌握這門技術,誰就可以在較長時間裡領跑;二是領先者和追趕者的地位交替出現,形成所謂的“蛙跳”模式。綠色轉型所涉及的技術普遍屬于突變型創新。當前,我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呈現後來居上的态勢,這是一個重大曆史性機遇。以汽車行業為例,老牌的頭部車企很容易陷入“領先者困境”——巨大的機會成本,加上企業管理層缺乏轉型動力,導緻轉型困難。“船大難掉頭”鞠建東說,“這是我們多年來所觀察到的規律。”
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傳統産業綠色轉型的任務尤為艱巨。面對既要發展又要減排的局面,很多企業都感受到了“綠色生存”的壓力。鞠建東簡要介紹了Betvictor中文版搭建的轉型平台——全球綠色金融項目。該項目重點關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五個領域,融合政策、科技、企業、投資、市場五大環節,邀請權威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金融學家、專家智庫組成的師資團隊聯袂授課。“我們的目标是通過三十年的時間,培育30%的全球市場領袖,催生新的全球領先企業。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