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動蕩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四大圓桌議題展開深入讨論。複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出席圓桌讨論三“創新、金融與科技競争”并發表演講。
黃奇帆指出,我們正在或即将面臨五大挑戰,主要包括外部環境不确定性加大、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偏低、資源環境約束偏緊、科技和産業革命日新月異、社會層面包容發展任務繁重。黃奇帆認為,下大力氣搞好金融,是下一階段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激活創新的關鍵火種,也是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對此,黃奇帆提出五大金融舉措:一是适時建立人民币之錨,使真正自主的貨币政策成為可能;二是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保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是結合中國國情發展綠色金融,積極探索減排和綠色的認證标準體系,立足國情大力發展“轉型融資”;四是加快發展面向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科技金融,努力抓住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綠色經濟等前沿領域的投資機遇;五是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共同富裕,要創造條件讓老百姓擁有更多投資性收益的渠道,從而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圖為黃奇帆
黃奇帆發言視頻
各位專家,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受邀參加今天的論壇。就今天的話題我談一點體會。我認為,當前和今後我們至少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第一是外部環境不确定性加大。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沖擊世界經濟,主要發達國家貨币超發,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全球性通貨膨脹漸行漸近。國際經貿秩序深度調整,反全球化逆流時有回潮,确保産業鍊供應鍊穩定面臨更多挑戰。俄烏沖突持續升級,局勢走向撲朔迷離,不确定性不可預見性越來越大。“灰犀牛”“黑天鵝”層出不窮,對我宏觀經濟穩定構成壓力。
第二是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偏低。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速趨于下降。目前,我國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速在1.25%左右,全要素生産率水平隻有美國的40%、德國的43%、日本的63%。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要達到美國的60%的水平,那就是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增速必須達到2.7%。如果未來15年我國GDP增速達到5%左右,2.7%就意味着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要達到54%,做到這個很難。
第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偏緊。毋庸諱言,中國在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同時,也成為資源能源消耗大國,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重要資源進口依賴度過高。長期以來形成的大進大出、粗放發展的經濟模式在日益偏緊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前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向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轉型。特别是我們宣布了3060目标,要實現它們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第四是科技和産業革命日新月異。以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為核心内容的數字經濟,以細胞免疫、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突破和應用為代表的生物經濟,以零碳低碳技術開發和推廣等為代表的綠色經濟正在重構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和創新鍊。加上不斷拓展的深海、深空探測,腦機協同,人機互動,虛拟和增強現實等,未來産業在不斷更新疊代。如何把握機會,參與甚至是引領這些科技革命,是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應當承擔的重要使命。
第五是社會層面包容發展任務繁重。比如,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根據七普的結果,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總人口18.70%,比六普上升了5.44個百分點。預計到2035年前後,我國将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再比如,我們雖然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還有大量人群的相對貧困問題,而且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要比解決絕對貧困更加複雜、困難,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仍然存在不少短闆,推進實現共同富裕任重而道遠。
應對這些挑戰,唯有改革、開放和創新。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激勵創新,最大限度把中國這個最大規模單一市場的活力激發出來,進而打造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确定性應對一切未來和外部的不确定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興則經濟興。我認為,下大力氣搞好金融,是下一階段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激活創新的關鍵火種、也是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對應于上述五個方面的挑戰,金融領域有五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适時建立人民币之錨。目前,我們的人民币發行在一定程度上仍是錨定美元的。這固然有曆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但從中國未來的國際地位和發展需要來說,這種現狀絕非長久之計。一國的貨币應該錨定在自身GDP的含稅量上,錨定在自己的國債信用上,隻有如此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鑄币稅。隻有有了自己獨立的貨币錨,有了自己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才有真正自主的貨币政策,國内一切金融資産的定價才有了基準。這個問題在當前日益複雜的國際博弈中顯得越發迫切,需要研究。
二是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全要素生産率增速低、對GDP貢獻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要素錯配,特别是金融錯配。前幾年房地産一業獨大,房價高企綁架中國經濟,大量資本裹挾着銀行貸款無序湧入房地産業,現在出了不少問題,這就要我們思考“房住不炒”背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來支撐?再比如,目前金融業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制造業的好幾倍,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利潤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中央明确要求保持制造業一定的比重,那麼我們就要思考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金融?
三是結合中國國情發展綠色金融。目前,一方面,雙碳目标下我國綠色金融業務發展很快,但作為綠色融資的基礎,有關減排和綠色的認證标準和體系仍在探索中。另一方面,中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禀賦決定了中國不可能一夜之間把煤電機組全淘汰掉。這個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即使将來實現了“30·60”目标了,煤電仍是一個重要補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金融部門不能“談煤色變”,而是要立足國情發展服務綠色轉型的融資體系,即“轉型融資”。這不僅是中國的需要,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四是加快發展面向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科技金融。這些年來,中國也湧現了不少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但很多機構對真正的先進技術、創新的獨角獸缺乏鑒别力,往往是國外主力機構投了,國内機構才跟進,甚至一窩蜂,在一些領域甚至形成了新的重複建設、低水平競争。上一輪消費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的這些巨頭,都被外國資本投了重倉。這一輪,在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綠色經濟等前沿領域,我們國内的這些機構們能否抓住機遇呢?我們既十分期待,又同樣擔憂。
五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共同富裕。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一個重要的渠道就是讓老百姓更好的獲得财産性收入。即使是普通職工,在正常的工資收入之外,我們也應該創造條件讓其有投資性收益的渠道。比如發展年金,把年金建設成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允許企業年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于資本市場,這既為職工分享資本增值收益創造了條件,也為資本市場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長期資本,一舉多得。這是金融服務共同富裕的一種方式,類似的還有很多,需要系統研究。
以上我抛磚引玉,提出五個方面的命題,供大家研究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