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加快推動中國綠色技術創新,将氣候變化壓力轉為創新增長

時間: 2022-05-16 09: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1.jpg

     5月14日,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動蕩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四大圓桌議題展開深入讨論。在圓桌讨論一“世界經濟、金融與全球秩序展望”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劉世錦發表演講。

     劉世錦表示,貨币财政政策僅能保持經濟短期增長動能,中國更應抓住低碳轉型這一戰略機遇期,釋放結構性潛能。劉世錦認為,要将氣候變化壓力轉化為長期增長動力,就要加快推動中國綠色技術創新,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雙碳目标下,相比産業重組退出和節能減排等防禦性和适應性反應,綠色技術創新是一種進取性反應,更能統籌平衡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兩大目标。第二,綠色技術創新往往能帶來減碳目标之外的消費者剩餘。第三,綠色技術創新能夠降低綠色産品溢價,縮小應對氣候變化成本。第四,綠色技術創新可以和數字經濟緊密結合,帶動傳統行業的數字化進程。劉世錦指出,俄烏沖突短期内推高能源價格,反而會倒逼綠色技術創新;中國可以通過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推動中國對外開放和全球化進程。

2.jpg

圖為劉世錦


以下為劉世錦發言實錄:

怎樣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轉化為全球創新和增長的動能?剛才張曉慧院長講了一個觀點,現在全球有太多的貨币、太低的利率,但是增長動能還是不足,相當多的國家還是低迷。剛才瑞·達利歐先生的演講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要用一個長期的框架、長期的觀點來看短期的問題。

今天我們讨論經濟政策問題,很多時候看短期的多,看長期的少,特别是不太注意把短期問題放在長期背景下看,有的時候講經濟政策,貨币财政政策講的很多。我有時候感覺很多貨币财政政策不一定能承擔刺激任務,短期财政貨币政策很重要,應該做什麼需要研究,同時也得搞清楚不能做什麼。其實短期的貨币财政政策是保持經濟短期的平衡和問題,長期的增長動能得靠别的東西,不是短期的财政貨币政策。

我呼籲大家更多關注長期問題,關注真正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今天我想從這個角度講一下,就是全球的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怎麼把它轉化成創新和增長的動力,因為應對氣候變化是目前在全球範圍内很少有的能夠達成共識的領域。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雙碳目标,在國内和國際産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視頻: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怎麼應對氣候變化?從中國的經驗來講是三種反應方式。

第一種,防禦型反應。主要是傳統能源或者高碳行業感到有壓力,它也在考慮将來要轉型重組甚至要退出,但是在短期比如最近看到油價、鋼材價格在上升。當供給安全出了問題的時候它們感覺自己還是很有分量的,到底要不要退?已經感覺到是一個問題。退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所以我稱之為防禦型的反應。

第二種,适應型反應。典型的是節能減排,節能永遠是對的,因為節能以後減少對能源的使用,碳的排放減少了,但是技術不變還是排碳的,包括碳市場解決所謂碳生産力的問題,總結起來要用碳的。

第三種,進取型反應。積極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特别是推動綠色的創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術取代傳統的高碳能源、高碳産業、生産方式,這是至關重要的。

在三種反應裡面最重要的是采取進取型反應,不僅在中國,在全球範圍内,都應把重心或者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這個方面。所謂的綠色轉型在根本上還是要換技術,即利用低碳、零碳技術替代原有的高碳技術。第一種和第二種反應隻是針對某個環境,作用有限。

第二點特别要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最初是很大的壓力,最開始我們想回避,最後發現回避不了,逼着必須搞創新。人類曆史上看,遇到危機、很大的沖擊沒有辦法最後逼出了變革,現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創新的關系是這樣的。一旦創新出現并且形成勢頭,會發現這些綠色創新除了能夠實現減碳之外還産生了更多的附加的好處或者福利,從經濟學的角度創造了更多消費者剩餘。

新能源汽車上升勢頭很快,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占整個汽車比重13%,今年一季度增速是達到1.4倍。一季度全部汽車銷售中,新能源汽車占比接近20%,這個是我們預計幾年之後的目标,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我們看看消費者的反應,消費者買新能源新車的時候是不是關注碳減排?我不能說沒有人注意,有的人注意、懂這個道理,但是大部分消費者關注的是性價比、性能。我前兩年說買一個電動車、新能源車過渡一下,以後能搖到号買油車。過段時間說自從開了新能源車不可能再改變了,你讓我開油車我都不開,我就開新能源車,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自動駕駛最近進步也相當快,所以現在新能源汽車我們講三化,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所以這個東西出來以後最初的動因是為了減碳,最後出來真正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大大地超過了我們的預想。

第三點,這種創新能夠大大降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綠色産品在初期價格偏高,比爾蓋茨寫了一本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他提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綠色溢價,什麼意思?綠色産品剛出來時比較貴、有溢價,但是實際上我們看看現實,随着創新競争的加劇,價格在下降,有些産品的綠色溢價已經變成負的了。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發電,大概十多年前大家認為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過去十年裡光伏發電的成本是下降了80-90%,現在已經是等于或者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已經可以競争了,而且業内人士講,還有進一步下降的潛力。

所以應對氣候變化大家注意,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其實就是比較成本和收益,其實創新使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大幅度地下降。所以應對氣候變化之後,我們有沒有能力和信心?我們創新出來以後答案變得越來越肯定。

第四點,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技術,大家注意其實基本上都是和數字技術或者數字經濟密切結合,因為今天不讨論這個問題,我個人理解全球經濟實際上進入了數字化轉型階段,傳統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是并行的,孿生的數字界面已經出現,這個會帶來真正革命性變化,氣候變化帶動了什麼?帶動了技術創新主要是能源和傳統的産業領域,本來這個數字化進程很可能是緩慢的,但是現在提前了,而且會起引領作用。

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應對氣候變化這是一個全球範圍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重心還是要轉到促進綠色技術創新上來。其實剛才我問了達利歐先生的問題,他認為全球進入新的周期,那麼新的周期技術是什麼?我以為綠色技術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這個不是主動的,是被動是逼出來的,而且逼出來之後花朵果實超越你的預想。所以面對具有壓力和挑戰的事情,我們如果把這個事情做得比較對,采取了正确的目标和辦法的話,不僅可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标,同時也可以為全球範圍引入一場重大的技術變革,這樣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動能。這裡面大家注意,發達經濟體經濟比較成熟,但是綠色化,特别是數字經濟帶動的綠色化,對他們來講是新的改造機會,會産生大量的需求。而發展中國家有可能會走出一條和以前不一樣的道路,以前邊污染邊增長,以後很少有污染,很少有排放,甚至零排放實現增長這樣一條綠色發展道路。

我再說一點,剛才大家讨論俄烏沖突的影響,其實關于環境問題,最近也有些專業人士在讨論俄烏沖突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能源價格大幅上升,這件事怎麼看?确實對現實經濟帶來的壓力,但是大家注意客觀上降低了清潔能源的綠色溢價,相對價格水平就下降了,對于綠色創新實際上是刺激。我記得過去歐佩克控制着全球油價,他們曾經也有時候提升油價,但是他們非常謹慎,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油價提高的話,那麼替代性能源發展就有機會了。現在其實也有這樣一個原理在起作用,俄烏沖突帶來了太多的影響,這個影響我們不能一概而略,至少對綠色創新有什麼影響?沿着這個思路有一點思考。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合作,全球化進程風雨缥缈,綠色創新能不能增添一點話題、增添機遇和機會?綠色新能源技術要開放,開放以後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會更加活躍,同時發達國家在綠色創新領域比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對全球發展也會産生更積極的影響。


(本文根據發言内容整理,未經本人确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