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動蕩中的2022——全球與中國經濟及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四大圓桌議題展開深入讨論。在圓桌讨論一“世界經濟、金融與全球秩序展望”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發表演講。
林毅夫首先總結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典型事實。G8國家在100多年來始終占據全球GDP50%左右的份額,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已占到世界GDP份額的16.8%,而G8國家占全球經濟的份額下降到34.7%。林毅夫認為中國應從兩方面着手。第一,需保持動态經濟發展增速。曆次大國競争與霸權更疊都要求雙方的技術發展處于同一水平,但中國人均GDP僅約為美國的1/4。中國應利用後發者優勢和超大國内市場規模優勢迎頭趕上。第二,加快對外開放進程。中國是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是另外70多個國家第二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可以通過全球化進程與其他國家分享增長紅利,進而應對美國的脫鈎戰略。林毅夫指出,如果中國人均GDP大約占到美國的50%,那麼中國GDP将為美國的2倍。那一天到來後,美國将不得不跟中國保持良好正常的經貿關系,這樣才能樹立全球穩定和平的新秩序。

圖為林毅夫
非常高興能夠來到論壇!剛才聽到了瑞·達利歐先生的主旨演講,我的這部分是對瑞·達利歐演講的補充,同時也會參考一些類似的話題,從中國的角度同時也是從經濟的角度來探讨。
習近平主席指出,全世界正在經曆巨大的變革,這也是在過去一百年未見的大變革。我們如何理解這樣的變革、如何演進、發展,必須要理解變革背後的原因,而這些大的變革也可以在經濟的變化當中展示出來,特别是在全世界的主要的大國之間展示出來。
1900年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伊始的時候,那個時候八國聯盟入侵了北京,我們說的八國聯軍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以及奧匈帝國,他們加在一起占到了全世界一半的GDP份額(50.4%)。2000年的時候G8集團,同樣也是8個國家,分别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俄國和日本,第8個是加拿大組成了G8集團,2000年G8集團的GDP加在一起占世界的47%。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20世紀這種經濟版圖還是非常穩定的,主要基本上是由7大或者是8大國家力量組成,它們占到了全球GDP的50%,也是因為經濟上的力量,使得實際上全球的政治、沖突由這8個國家決定。當我們進入21世紀以後,事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8年,這8個國家對于全球經濟的貢獻從47%下降到了34.7%,這也是因為整個經濟産出的下降,G8集團喪失了管理世界沖擊的能力。這也是在全球治理的全球化組織中後來從G8發展為G20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在全球版圖發生這麼大的變化,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最主要的國家增長率在下降。一方面他們的經濟增長每年穩定在3%左右,另一方面這個變化還因為新興市場經濟快速崛起,特别是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在全球GDP的比重是6.9%,2018的時候占了16.8%,也就是中國增加了9.9%,占到世界GDP比例,并且占到了G8的GDP8%的下降。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新興國家如何在新世紀當中實現這一點?我覺得這是因為新興經濟市場他們後入者的優勢,推動了科技進步以及産業升級,并且這個成本低很多。這些大國他們進行産業升級需要發明創造新的科技,而新興經濟市場會有後入者優勢,同時也可以從全球化當中受益,全球化使得新興市場有足夠的市場發揮他們的競争優勢,并且能夠捕捉發揮自己的競争優勢。在這樣一個全球版圖的變化當中,當然從心理上來說最大的輸家是美國,因為整個二十世紀當中,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在全世界範圍之内最大的經濟體。
到2014年時,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因為這樣的改變,美國也想要去采取一些措施保持自己的經濟産出并且遏制中國的發展。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經濟規模是最大的,但是如果按照人均水平來看中國比美國低很多,這意味着什麼?相當于說美國的人均GDP水平更高,生産水平更高,意味着美國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更強,美國的金融實力更強,美國的軍事實力是最強的,所以我們經過觀察可以看到在美國有這樣一些新的趨勢,很多公司希望達成聯盟和中國脫鈎,以此來鉗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在某些程度上來講,美國也希望通過在亞太區的戰略,以及一些軍事行為來包圍中國,我們剛才還記得達利歐先生在進行演講時說,在過往的曆史當中,每一次大國衰落了,新的大國興起時,在全球範圍内都存在有沖突矛盾,都依靠有戰争來解決大國沖突。
面對當今的情況,對于中國來說接下來何去何從?最好的戰略是什麼?首先我非常認同剛才達利歐先生的觀點,我認為在當下的時點,中國将會竭盡所能去避免戰争,任何情況下中國都應該去避免戰争,而且中國應該以古為鑒去指引未來,需要看一下曆史的經驗如何防止戰争産生,除此之外我想從我的角度給大家貢獻兩個建議。
第一條建議,希望能夠保持動态的經濟發展。
第二條建議,希望能夠保持開放的态度。
在全球化發展當中要保持開放的态度,如果我們進行曆史對比,會發現它有一些相同的趨勢也會有些差異化地發展,和剛才達利歐所講的我們曆史循環往複的大周期進行對比。比如在過去我們發現各個政權之間交替時,無論當時霸權主義穩定了霸權或者說有個國家新興而起,它們都會替代原來的國家,所以大家人均的GDP水平都會提高,而且發現競争者的技術水平基本上在同一條線上,但是現在來講中國還是處在迎頭趕上的狀态還在追趕的過程當中,中國人均GDP相當于是美國四分之一的水平,所以在以前曆史過程中有這樣一個交替時,必須要求代替以前大國它的GDP人均水平是同一個水平,而現在中國隻占美國的四分之一。
當然我們發現人均GDP低,科技人均占比更低,美國這兩個方面更高,所以美國當然可以用技術作為制裁中國或者圍剿中國的砝碼,但是中國不斷地大踏步迎頭趕上,中國有個後發者優勢,就像剛剛我之前所講的一樣,我做的一些專門研究,比較指數就是我會發現中國現在的技術滲透率有點像20世紀40年代的德國、5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但是這種後來居上模式的國家我們發現他們的增長會有8-9%,什麼叫做後發者優勢?對中國每年應該有8%的增長潛質,除了中國有後發者優勢之外,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按照購買力評價來算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國内市場非常龐大,與此同時中國有很高的國際經濟占比份額,并且我們現在正在看到政治方面,我們有較好的政治環境去保證它的穩定增長,這些都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應該變它的優勢為寶,使它能夠保持動态經濟增長。
第二點建議中國積極保持開放,能夠成為全球化的推動者,為什麼這樣建議?因為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我們能夠保持經濟的8%的潛在增長率,并且每年實際有5-6%的增長還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你會發現在全球當中我國的份額特别大,國内市場又非常龐大,但是2008年以來,中國占到每年全球增長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這樣高速增長,中國将會持續地助力全球經濟的發展,所以每一年繼續給全球的增長至少貢獻四分之一的增長甚至更多。
中國不僅僅是按照購買力評價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現在中國是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另外70多個國家第二大貿易夥伴國,所以在全球你可以算一下,對于全球90%的國家來說中國要不然就是他們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國,要麼就是第二大,我們都知道貿易是一個雙赢的東西,尤其在當代全球化經濟背景之下,大家應該是1+1大于2的共赢,其他國家和中國打交道做交易,他們從雙邊貿易當中獲益良多,所以這個建議就是中國保持高速動态經濟增長,并且保持開放型的改革态度,如果能夠做到這兩點,中國增長将會是其他國家的機會,當然是除了對于美國以外的國家。
其它國家會發現這其實都是我們國内的增長所帶動的貿易增長,包括創造一些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和中國保持好的貿易關系是非常至關重要的,這些國家才能維護你們國家的經濟增長、就業率、公司發展等。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中國可以瓦解美國試圖和中國脫鈎的企圖。
所以,我再重複我的建議,保持動态的經濟發展增速,保持開放的态度。按照購買力評價的衡量中國經濟,現在我們會發現,現在中國是美國的50%,但是世界會發生改變,我發現世界會有一個舊貌換新顔的全新途徑,中國人均GDP占到美國的50%,中國的人口實際上是它的4倍,如果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總有一天會是美國經濟總量的2倍,那一天到來了,美國将不得不做一個平衡和抉擇,必須跟中國做貿易,必須跟中國維護好關系。尤其隻有跟中國打交道,才能維持自己的就業率,才能确保他們的國家有獲益,保持正常的經濟關系,這樣樹立的全球新秩序,是穩定和平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