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Betvictor中文版研究生團總支組成多支實踐支隊,在“聚焦雙循環、助力新鄉村”的實踐主題下,奔赴祖國各地,深入國家重點戰略需求、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基層一線了解發展形勢,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以昂揚、奮進的姿态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用實際行動踐行“百年接力,強國有我!”

古有雲:“定西苦甲天下”,當地說:“渭源苦甲定西”。在今年暑期,清華五道口甘肅渭源支隊成員走進當地村社,深度訪談了村社中的普通人,聆聽他們的脫貧故事,更被他們身上的精神感動着、鼓舞着——幸福生活靠雙手創造,奮鬥着是幸福的。
王永林:我就是要試一試!
王永林是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元二社的社長。曾經,王永林一家四口人的年收入不足五千元;而在2020年,他們的家庭總收入已經超過十萬元。
20年,20倍,王永林在勤勞緻富、艱苦創新的奮鬥路上,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圖為王永林
2003年,王永林無意間發現,定西市的土豆粉在省内外銷路很好,他萌生出了“買機器,做土豆粉”的想法。說幹就幹,他買來了做粉條的機器,向其他人簡單學習了做粉條的技術,就開始投入了自己的粉條事業。
本以為可以大賺一筆的他,很快就碰到了第一個大困難。他發現,自己的粉條根本做不長,易碎易斷,出了機器就已經成了一小節一小節的“碎粉條”。他并沒有因此感到氣餒,而是拜朋友為師,重整旗鼓,再次學習技術,大膽嘗試,終于依靠自己找到了做出正宗馬鈴薯粉條的方法。他的粉條勁道可口,在定西市當地銷售的同時,也銷往了省内其他地方。2003年8-9月,王永林和他的妻子僅憑借做粉條這一項生意,入賬兩萬元。
2012年,渭源縣來了一批蘭州的專家。專家通過考察,認為渭源縣當地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非常适合種植百合。縣政府決定,要在全縣推廣百合産業。但是,百合這一陌生的經濟作物讓當地大多數農民都望而卻步。各個村支部無奈,隻好村幹部帶頭,以村集體為單位,發展百合産業。王永林,是全村第一個開始自行種植百合的農戶。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百合豐收。當全村人開始大範圍種植百合的時候,永林叔一家已經嘗到了“勝利的果實”。

圖為王永林種植的百合
奮鬥永不停止。2020年,縣裡開始發展羊肚菌産業。王永林又是第一位,他開辟出四個大棚,跟随縣裡種植羊肚菌的人。如果說率先種植百合讓大家見識到他的果敢,那率先種植羊肚菌則讓人看到他的謹慎和不盲從。
由于大棚對溫度、濕度和種植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王永林先進行了考察和學習,對種植羊肚菌的核心技術要點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認識。但由于自然條件等原因,2020年元古堆村的羊肚菌産業顆粒無收。2021年,王永林跟着村裡學習技術,外請專家指導,内有悉心照料,2021年7月,王永林和村裡的合作社一起迎來了2021年的第一茬羊肚菌,王永林一家的羊肚菌産業總收入預計為5-8萬元。

圖為王永林種植的羊肚菌

圖為第一茬羊肚菌
“敢拼敢闖,敢為人先”的王永林讓我們十分敬佩。他說:“我的想法就是,不管能不能做成,我都要試一試!”

圖為支隊成員在王永林家中合照
現在,王永林的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正應了習總書記考察元古堆時說的那句話:“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王雙有:我要讓全村過上好日子
在五竹鎮鹿鳴村連綿的山裡,隐藏着50多個蜂箱,這些蜂箱都是當地鹿鳴合作養殖社的自有資産,王雙有正是該合作社的社長。從2015年的5箱蜂,發展到2020年的70多箱,王雙有早已成為了當地“先富帶動後富”的領頭人。

圖為鹿鳴村遠景
王雙有回憶,從記事起,他的父親就在養蜂,但在以前的土辦法下,蜜蜂産的蜜少,淘汰率高。近年來,他決定改變養殖方法,采用活箱養殖。2015年,他駕車前往四川省,一路走一路看,學習養蜂的技術和方法。之後,他自籌16500元買了5箱蜂。

圖為王雙有
把這5箱蜂運回來之後,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先對蜜蜂進行了系統而徹底的研究。他在蜂箱裡裝上攝像頭,每天對蜜蜂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兩個月後,對蜜蜂習性了如指掌的他,正式踏上了養蜂的道路。

圖為單個蜂箱
慢慢地,王雙有的養蜂事業在當地小有名氣,他開始參加農産品展覽大會,還前往Betvictor中文版繼續教育學院接受成人教育,作為專家指導村政府發展養蜂産業。2020年,王雙有的蜂箱數量為70多箱,5年間,他養蜂事業已經擴大為當初的15倍。

王雙有滿臉幸福地展示着清華學習的證書
在敬佩王雙有的勤勞刻苦、孜孜不倦、事業有成的同時,我們更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作為一個有情懷的養蜂人,在發展養蜂事業的同時,王雙有并沒有忘記村裡人。2017年起,他的養蜂事業已經成為了全村的事業。他以自己的公司為基礎,與村裡合開了鹿鳴合作養殖社,吸納了20多戶農戶一同養蜂,幫助12戶貧困戶實現脫貧緻富。
為了對合作社進行宣傳,王雙有創建了自己的快手和抖音賬号,進行推廣和直播。同時,鹿鳴合作養殖社的蜂蜜——“渭水情”也早已登上了淘寶平台。在王雙有和全村的努力下,整個村子在2020年全面脫貧,生活不斷向前。

圖為王雙有的直播間
現在,王雙有的目标已經不單單是擴大自己的養蜂規模,他的目标是“我要帶全村過上好日子。”對于王雙有來講,這句話從不是一句空話,他資助了當地的兩位女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他堅信,為了長遠考慮,孩子們一定要提高文化水平。
當我們問他今年的收入情況時,他笑着說:“雖然現在隻有50多箱,但也好着呢,慢慢來,會更好的。”說這話時,他眼神堅定,極富感染力的笑聲讓我們都不由得笑了起來。
那天天氣很好,我們透過樹葉縫隙,看到了如洗的碧空,看到了連綿的群山,也仿佛看到了鹿鳴村光明、幸福美好的未來。

圖為山中的蜂箱
采訪結束之後,我們和永林叔、雙有叔握手道别。他們的手掌碩大有力,緊緊的包裹着我們的手;有些粗糙、布滿老繭的手掌下,傳來太陽下黃土地的溫度。
如果要賦予這雙手任何象征意義,那無疑它是幸福的保票——王永林用它握着犁、把着鍬,一往無前,開辟前人未曾涉足的天地;王雙有用它挖出一條通路,把滋潤的蜂蜜帶給同村的人們,共同實現精彩的小康。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一項複雜工程,與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休戚相關。”黨和國家對人民群衆的關懷,不隻是由上至下的政策執行,而是疏通一條可行的路,讓群衆走上去——那是一條以勤勞擺脫貧困的康莊大道。沿着這條道路,我們到達的地方,花香、果香四溢,歡聲、笑聲此起彼伏。
此次實踐,我們有幸淺嘗了元古堆村和鹿鳴村成功脫貧的喜悅。我們想要走得更遠,看得更廣,因為無數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因為無窮的遠方孕育着無限的幸福。

圖為支隊成員在鹿鳴村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