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外疫情未過;2021年,中國經濟加速重啟;2021年,全球貿易亟待複蘇;2021年,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依然波雲詭谲……寒冬與複蘇,撕裂與彌合,這些充滿矛盾的詞彙,交織成2021年獨有的底色。
“十四五”期間宏觀政策取向如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開放如何銜接?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國産業鍊如何抓住轉型升級的契機?發現問題需要頂層智囊的獨具慧眼,尋找答案需要群策群力的觀點碰撞。
4月19日,在由Betvictor中文版、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鳳凰網财經主辦的“2021博鳌·鳳凰網梧桐夜話”上,十餘位政商學界知名嘉賓就“新局與新機:邁向新征程的中國經濟”這一主題建言獻策,為中國乃至亞洲的發展提出最具價值的“博鳌方案”。

“2021博鳌·鳳凰網梧桐夜話”部分嘉賓合影
本次“2021博鳌·鳳凰網梧桐夜話”邀請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張曉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聯辦财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博鳌亞洲論壇秘書處特邀顧問馬維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張文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蔣錫培、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北京聯安研究院院長胡光明等多位嘉賓。鳳凰網财經研究院院長劉杉和鳳凰網财經頻道總監張濤出席本次論壇。
“開好局、起好步,需要多方智慧的建言獻策,共謀發展。”正如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張曉慧在本次活動的緻辭中所言,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朝着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邁進,邁上新征程的中國,下一步改革舉措施政重點如何與世界溝通協作,共享發展的新機遇,備受世界的關注和期待。

Betvictor中文版院長 張曉慧
在本次“2021博鳌·鳳凰網梧桐夜話”活動中,各位嘉賓針對宏觀經濟和産業政策等多個熱門話題展開思想交鋒和智慧碰撞,深入探讨當下面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嘉賓演講金句頻出,精彩觀點不斷湧現。
2020年由于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确定性,世界經濟進入罕見的嚴重衰退。進入2021年,世界經濟雖然有望全面恢複增長,但形勢仍然複雜嚴峻。

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原副總裁 朱民
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演講中指出,2021年全球經濟可以用三個方面來概括:第一、全球經濟強勁複蘇;第二、國家之間的複蘇不平衡;第三、經濟複蘇背後潛伏着很大的風險。
對于2021年全球經濟發展的風險,朱民尤其提到了美國經濟過熱所可能引發的問題。
“美國經濟的現狀是‘拜登過熱’——拜登通過1.9萬億的強刺激,讓美國經濟今年超強發展,預計增速超過7%。但是根據模型計算,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也就2.5%到2.6%左右,所以,從美國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就超過潛在經濟增長,而且已經超過三個百分點以上,因此,美國經濟過熱是不可避免的。”
朱民進一步解釋道,“‘拜登過熱’推動通貨膨脹上升,通貨膨脹之劍高懸,整個的經濟和市場,包括美國經濟市場在内,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同樣提到了美國的通脹可能。沈建光表示,現在進入負利率時代勢不可擋,全世界都在“日本化”,日本過去利率為零,經濟低迷但是沒有通脹,現在歐洲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美國因為這次疫情,一下将利率調到零,但是美國目前來看,它跟日本歐洲不一樣,經濟活躍度刺激下會有起色,然後通脹會起來。”
2021年,由于前期疫情控制得力,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邁入“十四五”,作為過去一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2021年将如何前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李揚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會繼續恢複,增長率會超過6%,預計會達到8.2%到9.4%,但是2022年增速可能回落,中國經濟真正恢複過程或許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李揚在演講中同時談及了國内物價的問題,李揚表示,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全世界沒有像樣的通貨膨脹,根本原因是上個世紀開始,供應大于需求成為世界性的現象。具體到中國而言,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CPI極為穩定,原因可以歸結為各種各樣的金融科技、交易平台的發展,基本上使得CPI籃子裡面的商品供求信息非常充分,調整非常靈敏。
鄉村振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着力點,在本次活動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張文才表示,我國需要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跟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
張文才提别提到了農業的現代化問題。他表示,“金融機構要支持農業科技,特别是種子和高标準農田,就像支持芯片一樣。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是未來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關鍵詞三:軟實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鄭永年
除了對于中國經濟的探讨外,本次活動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還就“軟實力”的話題發表了演講。
鄭永年表示,所謂的“軟力量”至少具有三個指标,首先是理解文明、文化和價值等,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些文明、文化和價值産生認同感,最後,也是更重要的,不僅認同和接受文明文化價值觀,而且主動傳播它所認同和接受的文明、文化和價值。
中國如何在網絡時代塑造自己的軟實力?鄭永年指出,網絡内容要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回歸理性。此外,他認為,網絡背後仍然需要一個龐大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支撐,這來自于曆史的積累,需要人們去挖掘。他表示,國際政治對經濟很重要,不能忽略這個因素。
關鍵詞四: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是本次活動中的一個熱詞。2020年,我國金融改革創新的步伐沒有因疫情而放緩,創業闆注冊制平穩落地,資本市場改革被金融委會議多次提及,并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2021年,中國金融改革的發力點在哪裡?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 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演講中表示,金融變革的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轉變金融功能,二是提高金融效率,三是提升金融的普惠性。
吳曉求同時表示,中國金融結構性的變革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完成:
一是通過市場化和脫媒力量完成。現在來看金融脫媒趨勢非常明顯,市場配置資源的比重規模逐漸擴大。
二是技術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可以提高綜合金融效率,當前對金融和科技的結合分歧很大,部分人認為科技是中國金融新風險的來源,但也有人認為應高度重視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因此,特别要重視科技金融新的業态。
三是中國金融的國際化牽引很重要。吳曉求表示,當前大熱的數字貨币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應把過多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數字貨币上。吳曉求認為,從金融開放的邏輯到人民币的國際化,這些主要内容不應被耽誤,現在過多的關注所謂的數字貨币會使中國金融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且也沒有抓到重點。
關鍵詞五:減稅降費
減稅降費是促進企業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在2020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突破2.5萬億大關後,2021年減稅降費的重點任務也從規模轉向提質增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減稅降費政策。

聯辦财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 許善達
聯辦财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對比了中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國家及地區的企業稅制後,發現中國企業的稅制競争力低于美國、日本、歐洲。因此,許善達表示,如果中國想在國際市場上跟這些發達國家競争的話,還要進一步減稅。
企業同樣也在呼喚政策紅利。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蔣錫培表示,作為民營企業家而言,還是希望能夠更好的釋放制度的紅利,制度的紅利空間巨大無比。
回顧2020年,疫情影響下的保險行業線下展業受阻,那在2021年,保險業發展趨勢如何?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表示,保險業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傳統保險增長動力不斷衰竭,而專注于健康和養老領域的保險蓬勃發展。“這不僅是保險業基業長青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健康+養老是圍繞人的生命為中心的超級大循環體系。”
談到養老金,商敬國表示,“養老金永遠是金融市場穩定的壓艙石,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盡快積累有着潛在龐大規模的養老儲備,關系到金融、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也是經濟增長能夠保持韌性的主要貢獻者。”
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本次“2021博鳌·鳳凰網梧桐夜話”上,碳達峰和碳中和同樣是一個主要議題。
在談及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國産業鍊轉型升級方面,北京聯安研究院院長胡光明表示,氣候變化看起來是一個自然現象,可能造成災難,但是實際上背後是經濟上面的邏輯問題,實際上是經濟問題。
胡光明同時表示,在氣候問題上,世界各國都已經有所行動,中美在氣候問題上也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