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制茶人蔣維明:映秀十年,把這裡的山山水水走遍

時間: 2022-09-08 16:54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Betvictor中文版鄉村振興阿壩支隊實踐的主題是“金融‘活水’入鄉村,十年笃行促振興”,在實踐的這幾天的時間裡,支隊成員深入了解汶川各領域曾發生的曆史性變革、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等,并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為汶川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實踐獻禮黨的二十大。

在調研中,支隊成員有幸結識了制茶人蔣維明,他是在2008年大地震之後來到汶川參與重建工作的。2012年,他創立制茶坊,完成了西路邊茶的複興。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蔣維明的制茶坊,鼓勵他精益求精,為“一帶一路”建設作更大貢獻。

圖為支隊成員和蔣維明進行連線訪談

他是非遺傳承的手藝人

也是創造财富的茶老闆

是隐于市的修行者

也是推動小鎮奔赴未來的中堅力量。

蔣維明在映秀的十年

便是映秀鳳凰涅槃的十年

圖為蔣維明在采茶


蔣維明的故事

是偉大中國夢實現征程中

千萬個平民英雄不懈奮鬥的縮影

激勵着每一個清華學子

去實現心中

熱切的家國夢

“沒有相欠,就沒有相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蔣維明還在北京生活工作。他父親當時生活在青城山後山,巨大的地震沖擊波将老人掀翻在地。所幸老人有驚無險,在當地老鄉們的幫助下,平安歸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念老鄉們的幫助,蔣維明心中總有份對災區的虧欠。

2012年3月,汶川縣政府邀請蔣維明到汶川映秀鎮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西路邊茶(藏茶)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這份邀請勾起了蔣維明心底裡的“虧欠”。

“人生不能有所欠,我一定要把這件事在我内心交代出來。”

将自己心底的“虧欠”交代出來,成了蔣維明來到映秀的最初動機。

“發展制茶工藝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我将自己的全家都帶到了映秀,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在當地白手起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蔣維明告訴支隊成員:“中國的茶文化,一定要講究‘山頭’文化,要講究曆史上的大家、名家對這種茶的贊美是否足夠支撐她。”

映秀鎮缺乏曆史上名家對茶的贊美之詞,發展茶工藝困難重重。蔣維明沒有輕言放棄:“我那會兒把映秀鎮的山山水水全部走了一遍。”

進一步考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映秀鎮擁有大量的野生茶樹和人工茶園,茶山依岷江連綿數十裡。環成都核心水源地紫坪庫水庫,水霧、山林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同時,位于濕潤河谷地區與幹旱河谷地區的交壤處: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氣候條件極其适合藥源類、芬芳類植物的生存。映秀鎮所擁有的,正是最合适優質茶生長的地理環境。

獨特的地理條件隻是驚喜之一,映秀鎮曆史上有過茶業的輝煌時期。當年西路邊茶輝煌時期。映秀、漩口所在映漩地區是黑茶的重要生産區和集散地,是川西茶馬古道的重鎮。八十年代中期,漩口鎮有一家國營茶廠,茶葉銷售額高達兩百多萬。兩百多萬在那個年代,體量不容小觑。

先天地理優勢加上良好的市場認同基礎,蔣維明撸起袖子幹了起來。

這十年,困難總是家常便飯

為了讓中國茶走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蔣維明建起了黑茶雙創中心、口味測試實驗室和茶葉儲存深凍庫。新茶品研發期間,他常常通宵學習不同國家的茶文化和茶知識。

圖為蔣維明給來自各國的遊客講解茶文化知識

經過反複調配,蔣維明研制出的新茶品獲得了不同國家人民的喜愛。

他通過自主研發、生産出以“大土司”黑茶為代表,白茶、紅茶、綠茶、黃茶、金銀花、絞股藍等配套的系列産品。茶産品走出了國門,走入了“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

2017年,“盛世公主号”海上絲路首航活動中,蔣維明的茶品是唯一受邀展示的“中國茶”。蔣維明在船上進行了“中國茶”講座,把映秀鎮的知名度打響到了國外。

圖為蔣維明給參加茶文化普及活動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映秀鎮視察時,來到蔣維明的制茶坊。回憶總書記來視察的那次經曆,蔣維明記憶非常深刻:“總書記來到制茶坊,仔細查看了傳統的制茶工序,并親手打了油酥茶。”總書記的囑托,蔣維明一直牢記:“總書記對我們說,隻會做茶,但沒有文化的支撐,不可以啊!”

好的非遺記憶,好的山水條件,再加上文化使其厚重,這事兒就走得穩了,也走得遠了!牢記總書記的叮囑,蔣維明不斷加大對金銀花茶等産品的開發力度。金銀花淩冬不凋的文化寓意,是映秀人自立自強的精神的體現,更是中國人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的體現。下一個十年,蔣維明要讓映秀金銀花成為汶川人民的緻富花、健康花。

對于在映秀鎮這十年,蔣維明自己作了總結:這十年是我重要的生命體驗,人生的困惑無奈在非遺傳承的專注中得到釋放,獨在異鄉的孤獨寂寞在映秀百姓的友善中獲得釋懷,事業的發展在循序漸進中得到重生。


後記

訪談後,蔣維明通過手機攝像頭帶領支隊成員“走”上了映秀鎮的街頭,看着華燈初上,房屋鱗次栉比,街道幹淨整潔,夏季夜晚的路邊小店人聲鼎沸……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映秀鎮,我們很難将這裡與2008年地震後那個滿目瘡痍的村子聯系起來,汶川大地震曾帶給映秀鎮悲情的色彩,如今,已被無數個“蔣維明”用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刷新。

十年,足以讓一位非遺傳承人完成複興西路邊茶的夙願;

十年,足以讓一個小鎮從廢墟中重生,寫就新的曆史篇章。

緻敬茶匠蔣維明,緻敬每一個認真生活并堅守在自己崗位的人。

文|劉怡彤

供稿|鄉村振興阿壩支隊實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