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對話高堅:後現代視角和創新經濟框架下的經濟、金融發展丨清華五道口雲課堂

時間: 2023-12-11 13:17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當中國經濟進入後疫情時代,如何在短期内重新激活市場,推動經濟快速複蘇,并在中長期内保持合理的增長水平,成為普遍關心和思考的問題。今年以來,中央各部委密集出台了多項促進經濟恢複,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首次提出“以加快推進金融強國為目标”,明确了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和方向。如何穿透到底層邏輯來理解我國新發展階段的經濟特征?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金融市場?

12月3日,清華五道口會客廳邀請到Betvictor中文版副教授施展,與中國債券資本市場奠基人、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高堅,圍繞“如何看清經濟、金融和債務的本質——基于後現代視角和創新經濟框架”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金融發展的精彩讨論,幫助大家加深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和認識。

為什麼這場對話的主題要強調後現代視角和創新經濟框架?高堅首先作出了解釋。他表示,後現代視角和創新經濟理論框架這兩者是互相結合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謂“現代性”就是将一切生産要素都進行物化,進而忽略了經濟活動背後“人”的屬性。而創新經濟框架是以一種後現代的視角,對現代性進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解構和重構。他強調說,後現代視角看的是“人”而不是“物”,因為創業、創新、創造本質上是人的思想的超越,缺少後現代視角将很難理解創新經濟。

高堅還指出,主流經濟學的底層邏輯是套利,套利活動的本質是發現機會,“是一個從不均衡走向均衡的過程。”而按照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經濟理論,創新的本質是創造機會,創新活動是對生産要素的重新組合,依靠企業家在不間斷的“交換和博弈”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經驗,并對其進行反思、解構、重構,創新正是體現在重構的過程中,“它是一個從均衡走向不均衡的過程。”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層次越高,創新經濟就越發達。“中央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本意,就是通過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有産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等,來創造新的需要。”他說。

高堅在談到他對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時表示,後現代視角下的金融發展,就是金融要以人為本——從服務于“物”變成服務于“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這個‘人民性’其實這就是要找到物背後的人。他還表示,金融發展有兩個重要方向,一個是産品化、标準化,其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加快交易速度;另一個方向是差異化、定制化,其好處是索取權的細分化。過去,定制化金融服務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很難開展,如今随着數字技術的進步,數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信用市場正在湧現出包括産業鍊金融、自金融等在内的一批新業态。“标準化并不是金融發展的終點。”他說。

在讨論的最後,高堅還就數據要素的作用、化解地方債風險長效機制等話題與線上觀衆展開了交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