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出海就是出路,出路就是未來|清華五道口雲課堂

時間: 2024-04-02 08:54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未來産業孕育壯大,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産業基礎不斷夯實,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深度參與全球産業分工和合作提供了充足的底氣,也将為世界經濟複蘇發展創造更多新機遇、增添更多新動力,讓世界其他國家從中受益。

3月30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特别邀請招商局集團原董事、總經理胡建華,帶來主題為“構建新優勢,搶占新高地——中企出海方略探讨”的線上講座。胡建華基于自己三十餘年的海外工作經曆,并結合詳盡的案例分析,分享了他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發展的深入思考和寶貴建議,幫助大家客觀、正确地認知企業出海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作為一位中企出海老兵,胡建華親曆并見證了四十年來中國企業克服萬難走出國門的偉大曆程。講座伊始,胡建華首先解答了為什麼企業要堅持走出海發展之路的問題。他表示,盡管少數國家發起去全球化,但全球化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也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中企出海是這個不确定性時代最大的确定性”,他說,“如果不出海,不經曆世界大風大浪的洗禮,沒看過世界的星辰大海,企業就長不大也做不強。如果沒有出海,就不可能成就中國‘基建之王’的世界地位,也不可能成就以華為、甯德時代、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企業。”胡建華認為。相比四十年前的一窮二白,當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産業門類最齊全,産業鍊最完整,産業組織方式最高效的國家。中國的數字産業、綠色科技産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一道進入無人區,因此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與世界共同發展,實現更高質量企業出海。

在談到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模式時,胡建華指出,過去中國企業出海,很多是單打獨鬥,很少從産業集成的角度去制定方案,忽略了當地的産業鍊、供應鍊短闆,無法實現産業鍊閉環,也難以依托當地的資源禀賦、融入到當地社會。“走出去的标志是走進去”,隻有實現産業生态集成出海,實現真正的落地,變成當地的公民企業,這才是真正的出海。胡建華提出,要推進産業鍊閉環與産業抱團出海,需要打造“1+中國”集成出海的新模式——把“1”放在前面就是強調要以當地為主體,背靠祖國強大的應用研發和創新能力,在當地形成産品鍊或者産業鍊的閉環,變成能夠助力當地發展的公民企業。

面對日益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實現集成出海,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構建自己的平台,自己的根據地。結合招商局吉布提園區獲得成功的案例分析,胡建華分享了他對提升海外園區經營管理能力的建議,并提出在此基礎上打造中國企業出海“三鍊兩化”模式,即以綠色化和數字化為技術底座,将産業鍊、供應鍊、數據鍊深度融合形成閉環,搭建全球性的中企出海平台網絡。“西方國家提出所謂的‘友岸外包’,友岸是指對他們友好的國家,但其中大部分也是我們中國的好朋友。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關系,形成更牢固、更有韌性的國際供應鍊,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加廣闊的新空間。”他說。

點擊此處觀看講座回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