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公布,人工智能技術及其跨學科應用的“滿載而歸”無疑是最大亮點。當AI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科研、工作和生活之際,也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個人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從過去重視認知能力的培養,轉向更加重視非認知能力的發展。這種轉變将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更好地駕馭AI帶來的變革巨浪,培養出能夠适應未來社會的人力資本。
10月12日,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特别邀請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做客,圍繞“AI時代兒童非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挑戰”話題,結合他與合作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培養兒童非認知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講座幫助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應對AI時代的挑戰,也為清華五道口同學校友和線上受衆開闊視野、提升自我發展水平帶來了重要的一課。
來勢洶湧的AI浪潮将對就業市場造成怎樣的沖擊,這恐怕是當前社會上最為熱議的話題之一。對此,馮帥章表示,AI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首當其沖的是曾經被我們引以為傲的腦力勞動。但是,我們要認識到,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是複雜的,并非簡單的替代效應,也包括互補效應、規模與創造效應。一項工作其實是多個任務的合集,其底層對應不同的技能,這些技能大體可以分為技術性技能和社交情感技能兩類,後者正是我們所說的非認知能力。一些以技術性技能為基礎的任務确實很容易被AI所取代,還有一些任務則依賴社會情感技能來完成,暫時還很難被AI所取代。可見非認知能力在AI時代必然是越來越重要,其重要性可能超過傳統的認知能力。“我們應該更多地投資于非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學好數理化。”他說。
馮帥章介紹說,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社交情感技能國際調查,将人類社交情感技能劃分成了思想開放、任務表現、與他人交往、合作、情緒管理五大類,這其實與心理學家普遍使用的五大人格特質模型形成對應關系。這五大人格特質分别是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該模型适用于不同年齡人群,并且對未來一系列重要的人生結果具有高度預測性,因此也被廣泛用于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在人力資本研究領域,非認知能力對考試成績與受教育年限、壽命與健康、違法行為、工作表現、工資回報等重要結果的預測力不弱于認知能力。
非認知能力如此重要,并且未來将變得越來越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培養非認知能力?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基于生命周期視角提出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曲線,兒童早期是人的能力發展最為迅速、最重要的時期, 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在兒童早期進行幹預和投資是最有效的,回報率也最高。但是他也強調,“人的非認知能力并非一成不變,隻不過是越到後面改變的難度越高。”對于兒童非認知能力的發展,馮帥章還強調了家庭、學校環境、同伴等因素的重要性,其中家庭有着最為關鍵的影響,監護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講座結束後,馮帥章還圍繞學校培養學生非認知能力的路徑、成年人提升非認知能力的方法、家長如何平衡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投資、個體非認知能力的評價方法及發展側重點等話題與線上觀衆積極互動,分享自己的專業洞察。
“在線大講堂”是Betvictor中文版高管教育中心面向公衆推出的清華五道口雲課堂的重要組成。目前往期各場講座視頻回看和學習資料均已上線,僅在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平台獨家提供,可以通過“清華五道口”“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微信公衆号,或者訪問“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小程序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