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在“全球旗手: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評估”報告發布會暨研讨會上的主題演講
馬駿,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大家早上好,首先祝賀人大重陽和《中國金融》雜志社舉辦的這次報告發布會,非常有意義。
前幾個月,我參加了很多國際的研讨會,一些國際專家對中國的金融業做評論時經常會說,中國的金融業在互聯網金融和綠色金融方面是國際領先的。關于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大城市,大家仿佛不再使用紙質現金,都是用手機支付,這一方面已經比美國、歐洲先進。關于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力,國際上講的很多,這也是王文院長和曹明弟“全球旗手: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評估”報告的一個主旨。
這樣的國際評價從什麼地方來?在哪些領域當中我們有比較具體的體現?我想結合最近幾年我跟在座的很多專家一起,還有很多其他不在場的專家共同參與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曆程談一些感想。
中國的綠色金融不光在國内,在國際上也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從動力來講,應該說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層次的來源。
所謂天時,就是我們中央政府對綠色金融發展的高度重視。在綠色金融文件的發布、起草等等過程中,中央領導經常出來站台。我認為其中最大的亮點是2016年8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的中央深改組會議,批準了人民銀行等七部委《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出了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綠色金融這一非常重要的信号。另外在很多方面綠色金融都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在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民銀行周小川行長在很多公開的論壇和場合專門論述綠色金融,尤其是在美國。我記得過去三年幾乎每年我們都在美國華盛頓的世界銀行和貨币基金年會期間舉辦一場面向國際社會的關于綠色金融的論壇,周小川行長多次參加做主旨發言,周小川行長沒有空的時候,則由易綱副行長參加發言,中國領導從來沒有缺席的。
從央行行長們支持綠色金融、尤其在國際舞台上對綠色金融的支持頻率來講中國是第一的。國内也舉辦了很多場的國際論壇。在我印象中,幾乎所有的人行副行長都參加過這樣的公開論壇,發言支持綠色金融,從最早主管綠色金融業務的潘功勝副行長,到後來陳雨露副行長、殷勇副行長等行領導。所以說,綠色金融在過去幾年中得到了人行行長們和許多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中财辦在綠色金融的政策協調方面也發揮了非常關鍵作用。中财辦在2015年主持了《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起草工作。而“綠色金融體系”這個詞和“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這樣的表述就是于2015年9月份寫進了《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當中,這是全球第一個将綠色金融體系寫入國家最高級别的戰略性文件的例子。中财辦還在協調部委出台支持綠色金融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地利,主要指我們老百姓對美麗環境、美好生活非常強烈的向往和訴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14年啟動綠色金融體系研究的時候,幾乎每次開會都提到霧霾指數。霧霾指數在某種意義上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對推動綠色發展和發展綠色金融的參與。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霧霾數據最全的一個國家,在中國有200多個城市每個小時都在公布PM2.5指數。這樣的透明度可以讓老百姓高度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同時也會關注和支持任何能夠改善環境的事情,包括綠色金融。我們在各地搞綠色金融巡展時,不光是專業人士、地方領導會支持,老百姓也會參加并支持,他們認為這是改善生活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一件好事。
人和,是指大批金融機構和專業人士的積極和熱情參與。正如王文院長提到的,在2014年年中我們在貴陽生态文明論壇大概20個專家開的小型讨論會,慢慢變成了綠色金融工作小組,後來又演化成綠金委,現在還有一批新的參與單位,綠金委現在有兩百多個成員單位。這些機構包括中國的所有大型銀行、很多大型的保險、券商、基金,很多綠色企業,還有第三方的研究機構。成員單位中的金融機構持有的金融資産占到中國全部金融資産的70%左右。在不到三年的時間,我們就擴大到這樣一個很大體量的參與群體,來共同推進中國和全球的綠色金融發展。
接着,我想講一下中國在哪幾個綠色金融的具體領域逐步掌握了國際話語權。這些很多都在“全球旗手: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評估”報告當中提到,我想稍微展開說一點解讀。
第一,政策體系。
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七部委的指導意見。這個指導意見有三十五條,一年多以前還是全球唯一一個成系統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這個框架當中包括政策激勵措施、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法制建設、産品創新等内容,也包括了推動地方綠色金融發展、對外投資綠色化等内容,非常全面。幾乎把一個國家所有的部委能夠拿出來的政策措施全都彙總在一個文件當中。國外對于我們這樣的指導意見很是羨慕。比如歐洲曾經有人提出要發展綠色QE。這些專家說,在用貨币政策刺激經濟的過程當中,為什麼不針對某些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搞一些的激勵措施,比如央行買債的時候買些綠色債券來促進綠色産業發展?歐洲在這方面有所讨論但最終沒有實施。但是在中國,在指導意見中已經寫入了用再貸款支持綠色金融的激勵措施,這被歐洲人稱作是類似于綠色QE的政策。所謂綠色再貸款就是央行把成本較低的資金發放給商業銀行,讓商業銀行用低成本資金貸款給綠色項目,以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推動它的發展。中國創新性地做了很多事情,還包括地方政府對綠色項目的擔保、貼息、發起綠色基金等措施,這在全球都是很少見的。最近兩年,許多國家派人來考察、研究中國的綠色金融政策經驗,我接待過的就有印尼、印度、新加坡、巴西、墨西哥、智利、蒙古、哈薩克斯坦、哥倫比亞、阿根廷、秘魯、烏拉圭等國的專家,還有不少歐美的專家。
關于信息披露,指導意見中有一條,明确說明要建立對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的信息披露,這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綠色産業配置資源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現階段,綠色産業投資面臨一大瓶頸就是信息不對稱。資本市場有很多的投資者願意投資綠色項目和綠色企業,但是他無法識别哪些企業是屬于綠色企業,所以我們需要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在過去,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僅為自願性的披露。到目前為止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做了環境信息披露,而且有很多沒有實質性的披露。所以,指導意見明确提出,要建立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而且在2017年已經拿出了三步走的時間表、路線圖:1)2017年内對重點排放行業企業制定強制性要求。2)2018年年底要實行半強制的要求。這種做法在國際上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例如香港和新加坡。由于香港施行了半強制披露政策,90%的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環境信息。3)最後一步就是在2020年要實行對所有上市公司強制性的披露要求。倘若我們到2020年實現了這一點,中國是就是大國中唯一實現了上市公司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的經濟體。
綠色保險也是一個中國領先的政策案例。雖然現在還沒有落地,但相關文件正在由環保部和保監會起草。地方試點也是中國綠色金融政策的一大發明,調動了許多地方參與綠色金融的積極性。
第二,綠色金融産品領域。
在産品、方法、工具等領域,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綠色信貸,我國從2012年開始就有了相關政策指引。到目前為止,全球隻有三個國家制定了綠色信貸的統計标準,即中國、巴西和孟加拉。歐美綠色金融産品發源比較早,但是目前為止沒有關于綠色信貸的定義和标準,這導緻無法衡量和比較不同國家和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表現,無法設計激勵機制,機構間的溝通也比較困難。所以從綠色信貸的政策指引和标準這個角度,我們國家也是全球領先的。
綠色債券也有類似情況。現在,全球範圍内大的标準就兩個,一個是GBP(綠色債券準則,即Green Bond Principles),由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幾年前發布。這是一個比較原則性的标準,總共隻有七句話。到底如何使用,各國機構見仁見智,都不統一。符合這七個領域名稱的,就叫綠色債券。在中國,我們把綠色債券标準搞得更具體,更加有可操作性,因為我們需要第三方認證的介入,需要有激勵機制,需要有投資之後的披露等等。考慮到這些方面的要求,綠色債券标準必須要具體詳細。尤其是如果要建立激勵機制,比如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某些綠色債券的發行,标準就不能是泛泛的概念,必須有可操作性。所以我們2015年發的《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是十頁紙,共有六大類、三十一小類,許多小類還有經濟體的數量指标要求。目前正在進行下一步的修訂工作。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印尼、印度,都在研究和借鑒中國的綠債标準。
從綠色債券增長的角度看,中國也領先全球。2015年,我們國内綠債發行是零,當時還沒有綠債市場。2016年我國正式起動綠債市場,就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占到全世界綠債發行量的40%。2017年的情況,根據各種不同的統計,中國可能排在第一位,也可能排在第二位。按照最近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統計,中國現在排第二位,主要原因是美國在2017年發行了大量綠色按揭支持債券(Green Mortgage Securities, MBS),大約有240多億美元。如果剔除綠色MBS,隻算純綠債,中國在2017年則還處于第一名的位置。總而言之,中國在綠色債券市場已經受到了全球的高度重視。
最近幾年,很多國家為發展自己的綠色債券市場到中國來取經,因為中國綠債的整個生态體系是全球最完整的。所謂生态體系包括幾個内容:一是有詳細的标準,中國的綠債标準是全球最詳細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二是要有認證的要素,現階段中國發行的綠債基本都進行了認證,包括由人民銀行市場司批準的綠色金融債、交易商協會(NAFMII)注冊的綠色債券融資工具、交易所批的綠債,絕大部分都是通過第三方認證。還有為數不多的綠色債券是發改委批的,雖然沒有要求第三方認證,但發改委内部有三個部門也進行内部評估和認證。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可以說中國幾乎所有的綠債都有認證,而國際上平均認證率在60%左右。三是有信息披露的要求。在我國的綠債政策文件中,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關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5〕第39号)”等綠色金融文件,還有交易所的要求等等,都有對發行人比較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到了特定的時間,我國發行綠債的機構就要進行披露,在國外沒有這樣的要求。此外,現在越來越多的第三方評估認證公司已經開始做發行後的追蹤研究。前面說的認證是指前端的,即發行前,第三方認證公司做的盡責調查,判定該債券是否屬于綠色債券。現在有很多機構在綠色債券發行之後還要進行跟蹤分析,研究募集資金到底是不是用到了綠色方面,以及産生的環境效益等等。這幾個方面,總體來講中國都是屬于領先的地位。最近人民銀行和證監會還發布了第三方認證評估的規範意見,這也是國際上第一個政府主導規範這個市場的規則。不僅僅是綠色債券的發行數量,中國在軟實力和制度建設的層次也作出了引領性的貢獻。
再舉一個關于環境壓力測試的例子,這是七部委的指導意見當中提出的一項内容,尤其在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推動之下,2017年開始成為全球比較關注的一種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創新方法。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資産管理機構)的環境壓力測試,就是要研究環境和氣候方面的風險敞口會不會導緻金融風險,比如會不會導緻貸款、債券的違約率上升,或者所持有股票未來估值下降。
中國自2016年開始,綠金委就請工商銀行啟動對銀行業的環境壓力測試,是全球第一個。西方國家以前所做的環境壓力測試主要針對保險公司,因為保險公司提供很多巨災保險等等,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我們認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所以必須要深入研究銀行業面臨的環境風險。于是請工商銀行的團隊開始探索測試方法。曆經一年,工商銀行就在國内國際發布了壓力測試方法。記得在2016年在英國倫敦開發布會的時候,巴克萊銀行的高管跟我說,工商銀行做的環境壓力測試的工作比他們更加領先,他們要向工商銀行學習。工商銀行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内就提出了在國際上領先的方法論。
這個方法論就是在環境高風險領域當中,像火電、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空氣污染、碳排放比較大,要通過壓力測試研究對這些領域的貸款未來會不會産生更高的不良率。工商銀行得出的結論是,環境高風險領域的不良率将會繼續上升。這樣的結論會引導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減少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貸款,從而騰出更多的資金資源向綠色産業進行貸款和投資。這套機制會在零财政支出的基礎上,實現金融對綠色激勵的作用。過去我們要激勵就是政府的補貼,要花真金白銀,抑制污染性投資的話要加稅,操作難度和成本也很高。現在中國做銀行業環境壓力測試,不需财政有任何支出,就能取得類似效果,這些都是中國綠色金融界的創新。
在産品和工具領域,我國最近幾年還有許多其他創新,包括各類綠色基金、綠色ABS、綠色擔保債券、綠色永續債、綠色債券評級、綠色企業評級方法、綠色項目環境效益計算方法、綠色項目庫、綠色債券指數、綠色建築保險、光伏保險、風能保險等等,有不少都是國際領先的。因為時間關系,我無法一一展開。
第三,國際合作領域。
從國際合作來講,有以下幾個亮點。這些都在王院長的“全球旗手: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評估”報告中有提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G20。在2016年,中國是G20主席國,負責各渠道議題設置,綠色金融便列入了财金渠道議題。當年中國發起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我有幸代表中國和英格蘭銀行高級顧問Michael Sheren先生一起擔任小組的共同主席。邀請英國共同主持,是因為G20是一個國際平台,如果要形成任何共識,就需要同時反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訴求。英國在綠色金融領域中,有很豐富的經驗,而且與中國合作得很好。因此作為好夥伴,我們與英國一道共同主持G20綠色金融的研究工作。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一共有80個成員,來自2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GDP占到全球GDP的90%,還有六個國際組織。在主持小組工作的過程中,中國起到了設置議題、引導議題、引導讨論走向的作用,集中體現了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在2016年,該小組形成了七個關于推動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倡議并且全部寫進《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宣言》,成功地推動了綠色金融的主流化。在幾年之前,不少國家的央行行長和财長還不熟悉綠色金融,但是2016年經過4次G20部長和副手會,到最後的領導人峰會,整個過程使很多原來不太關心、不太參與的國家決策者參與進了綠色金融的讨論之中。最近一年多,許多國家和地區在G20、中國以及多個國際組織的的影響下,開始起草或發布本國的綠色金融政策和路線圖,開始啟動了本國的綠色債券市場。
2017年,德國擔任G20主席國,他們認為2016年的綠色金融讨論十分成功,決定延續這個議題,所以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繼續開展工作。于是,研究小組提出了兩項新的倡議,其中一個就是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包括環境壓力測試,另外一個是關于改善環境信息的可獲得性,這兩條也寫進了2017年領導人峰會成果文件,即《G20漢堡行動計劃》,在推動綠色金融主流化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
今年由阿根廷擔任G20主席國。雖然由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情況的變化使得環境更加複雜,但阿根廷經過努力,還是決定要延續對綠色金融的讨論,但是對題目稍做修改,改成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但宗旨不變,仍然是讨論如何動員全球私人部門資金支持環境和其他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繼續擔任共同主席。今年考慮研究三個題目,一是可持續資産證券化,二是可持續PE和VC,三是可持續金融領域如何運用Fintech。這些課題都很前沿,對包括中國在内的許多政府和業界人士都是很有意義的。
除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作為我國推動的國際合作亮點外,中國還發起許多雙邊綠色金融合作并取得積極進展,包括中英、中法的綠色金融合作,以及中歐關于綠色金融标準一緻化的研究等等。在這些雙邊合作中,中國都是組織者、推動者。比如,作為中英财金對話成果的一部分,我們一年多以前成立了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推動了幾件事情。今年,中英綠色金融工作組繼續組織兩國金融機構共同推動環境信息披露的試點工作,中國有六家金融機構自願參加,包括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湖州銀行、江蘇銀行、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華夏基金管理公司,英國有四家機構入選,包括彙豐銀行等等。我認為,這十家機構未來将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領導者。現階段,全球沒有一家金融機構進行完整的環境信息披露,未來的披露内容、披露方法,這十家金融機構将有很大話語權。他們提出的方法很可能在未來不光是中國的模闆、英國的模闆,也可能成為全球模闆。這件事,中方是由工商銀行殷紅副所長牽頭,今年1月份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在3月份将到英國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繼續研讨該領域進展情況,目前已有一個初步的三年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中歐推動綠色債券的标準的一緻化研究。綠色債券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各國綠債标準不統一,很難對話。例如在中國被認定為的綠色債券,在歐洲不一定獲得認證。這使得跨境綠債投資需要雙重認證,成本上升,也可能會由于雙方不認可對方的标準而導緻跨境綠色投資受阻。未來如何推動全球綠色債券标準的趨同,減少綠色跨境投資交易成本,是一個重要的國際話題。去年年初,歐洲提議與我們共同進行綠債标準的研究,因為中國占40%的全球綠債份額,歐洲占35%,雙方共同占全球綠債份額的75%,最有國際話語權。于是,在人民銀行的支持下,由綠金委和歐洲投資銀行(EIB)共同組建了中歐綠色債券标準研究小組。去年11月,我們第一次發布了白皮書,對各類标準進行了比較,研究綠色債券标準的國際共同語言。白皮書是這個研究過程當中的第一份報告,為未來進一步推動國際綠色标準一緻化提供了技術層面的基礎。
最後舉一個例子,關于推動 “一帶一路”綠色化的問題。最近我在達沃斯參加了一些會議。會上,我特意強調,“一帶一路”國家人口占全球的60%,比咱們中國人還多很多,但他們的人均收入比中國低。未來如果這些國家還是走傳統的、像中國過去幾十年粗放型發展道路的話,20年後這些國家的碳排放可能會比中國大幾倍。那麼20年後全球碳排放量将遠超地球承載力,《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标也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如何推動“一帶一路”的綠色化,是擺在我們中國和全球投資者面前的共同任務,中國是“一帶一路”的投資者之一,但是未來“一帶一路”建設還必須獲得包括來自于歐洲、英國、美國等全球各個地方的資本的共同參與。去年,我們以綠金委的名義聯合六個國内行業協會共同發布了《關于中國對外投資環境風險管理倡議》。這個倡議有十二條具體的内容,要求中國對外投資,尤其在“一帶一路”投資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遵守環境風險管理的一些準則,要推動這些地方的綠色化。我們目前正在跟英國、歐洲和其它地方共同探讨将這類準則變成全球準則。英方對此很感興趣,也将在今年3月的英國倫敦研讨會專門讨論,探讨能否在中國已經發起的十二條倡議的基礎上,起草一組中英能夠接受的“一帶一路”的綠色化标準,此後其他國家投資者也可以加入。最近,我與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讨論,說他們發起的聯合國責任投資倡議(UNPRI)組織(該組織包括了 1600個全球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能否也參與“一帶一路”綠色化的自願原則,這樣的話,由中國最早提出的“一帶一路”綠色化倡議就可能逐步演化為全球性的倡議。
前面講了一些中國綠色金融在某些領域取得的成績,但是,不論中國還是全球,綠色金融實際上都是剛剛起步,要綠化整個金融體系,還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在不少領域,如機構投資者綠色化、綠色ETF、中小金融機構參與等方面還落後于歐美的一些發達市場。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和趕超的地方。
就講這些,抛磚引玉。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