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無數年裡,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被社會、被機構、被曆史、被家庭給定位,很多人其實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定位,很多人其實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原則。我們可以搬弄成套的原則來指引大家,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無數的原則,但是你認真地想過什麼是我自己的原則嗎?”2月27日,Betvictor中文版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在《瑞·達裡歐:看中國、看市場、看投資》上如此表示。
朱民認為,很多時候,人的悲劇在兩個階段,一方面是我們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原則,另一方面我們照抄了無數别人的原則。瑞·達利歐這本書告訴大家原則很重要,當然這個原則是找到的給自己定義的原則,這是一個從四百多個具體生活的瑣碎中彙總起來的過程。
談到分歧的重要性,朱民認為,提出問題遠遠比給予結論更重要。而分歧的重要在于一緻,因為有分歧才有變化,才有争論,才有發展,但是在這個循環的過程,如果隻停留在分歧的層面上,那是不夠的,那隻是吵架,沒有價值,沒有成果,沒有思想,沒有發展,所以在分歧的基礎上迅速地形成共識,達到新的理念和新的境界,這又是很重要的過程。
在金融領域,朱民認為瑞·達利歐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總是抓住幾個特别重要的變量,風險折扣的利率水平、風險溢價、利率、通貨膨脹、增長率,死死地比較這五個變量,今天的形勢、曆史的形勢、不同部門的結合,整體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以下為演講實錄:
朱民:我認識瑞·達利歐很多年了,在他們家過喝茶,他也到我的辦公室讨論過天下大事,我跟他學到很多東西,他的原則很有意思。
瑞·達利歐對世界有他固有的、特有的觀察框架和模式,但這個模式不是不變的,他第一次見面跟我講的是整個經濟周期,第二次講的是金融周期,第三次講的是長期債務周期,第四次講的是短期債務周期,第五次講的是勞動生産力周期,他每次都在增加不同的東西,都在不同的變化,但他對世界的框架、原則,抽象的原則是不變的,這個很有意思。
我們都喜歡講原則,瑞·達利歐這本《原則》最厲害的一點是,他的原則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抽象的,而是自下而上的。他在幾十年的投資生涯裡總結出了這些具體的原則,從細小的投資的原則、生活的原則、管理的原則、思維的原則,一直到最後人生的原則,真厲害。
他講了四百多條不同領域的原則,最終歸納成為五、六條人生原則,這個自下而上的方式是瑞·達利歐最厲害的地方,因為他不是說教,說教的東西我們都懂,聽過無數遍了,但他是從實踐總結出這些原則。
而且這是一個開放的、思維的、辯論的、挑戰的、修正的過程,我覺得這比第一個大的思維框架更厲害。它表明開放的、面對未來的、探索的、自信的人生原則。當他從投資開始、從管理開始、從利率、彙率、阿爾法、貝塔開始的時候,他最終的落點是人生的原則,所以他達到一個智慧的境界。這是一個動态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這還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他最厲害的地方是,他把在具體投資當中學到的四百多條原則是怎麼從循環中走出來的,告訴你,但是他說,對不起,這些是我的原則,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的原則。我覺得這是瑞·達利歐最厲害的一點,他說原則是發現和定義你自己的原則,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都相信這一條,無論你生在哪個地方,無論你生在哪個時代,無論你是什麼背景,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作用,但是找好和定位好是不容易的。在過去的無數年裡,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被社會、被機構、被曆史、被家庭給定位的,很多人其實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定位,很多人其實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原則。
我們可以搬弄成套的原則來指引大家,我們可以從網上下載無數的原則,但是你認真地想過什麼是我自己的原則嗎?
這是《原則》最美的地方,我們很多人沒有找,其實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很多人怨天尤人,其實他沒有自己努力去找這個定位。很多人努力去找、去定義,但是他沒有找好,是因為他沒有走向瑞·達利歐講的這個動态的目标、反思、錯誤、循環、再定位、再前進的過程。
很多的時候,人的悲劇在兩個階段,一方面是我們沒有認真地找自己的原則,另一方面我們照抄了無數别人的原則。瑞·達利歐這本書告訴我們原則很重要。我最喜歡本書的一句話,就是“過一種有原則的生活”。當然這個原則是你找到的,你給你自己定義的原則。這個過程一定是從四百多個具體生活的瑣碎中彙總起來的過程,直到你找到自己,你豁然開朗,你定義和發現了自己,你定義和發現了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原則。我覺得這是這本書讓我最感動的地方,也是最美的地方。所以我認為,大家都應該買這本書讀一讀,但是我還想加一句,讀完以後就把這本書扔掉,因為歸根結底,别人的原則隻是别人的世界,不是你的。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定位和找到自己的原則。這件事不容易,但是我很高興,今天在座很多是年輕人,在你年輕的時代,你們讀這本書,我覺得這是個運氣,你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你往前走了一大步,你開始總結你自己的四百多個原則,把它歸納成一些比較終極的原則,最後定位自己,你一定會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瑞·達利歐的這本書确實是好書。我覺得我也可以算是一個很早就鼓勵瑞·達利歐寫書的人。在他家裡喝茶的時候,我一直跟他說,瑞·達利歐你要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因為他考慮問題的方式永遠是從原則出發,既然你有那麼多原則,你應該用清晰的辦法把它寫下來,傳送下去。
我很高興《原則》這本書終于出來了,我跟瑞·達利歐交往了很多年,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在平時讀書的時候,學到很多東西,有一樣東西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你走進會議室的時候,不要急于給出你的想法、你的答案、你的結論,你先提出你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幫助和推動思考,我在過去工作的時候,又一次感受到提出問題的重要性遠遠超出給予結論。
我覺得瑞·達利歐厲害的一點是,一旦你出了問題表達了不同意,他可以把這個問題推到分歧和分歧之上,那我們怎麼辦?這是很重要,你的動态起點是你的目标和挑戰你的目标,在解決分歧時一定是迅速地走到一個新的綜合和總和、一緻、協調,然後再往前走。
有分歧才有變化,才有争論,才有發展,但是在這個循環的過程,如果隻停留在分歧的層面上,那是不夠的,那隻是吵架,沒有價值,沒有成果,沒有思想,沒有發展,所以在分歧的基礎上迅速地形成共識,達到新的理念和新的境界,這是很重要的過程。這個動态的過程,我在和瑞·達利歐的交往中學會了。當你有了這個動态的過程,你就很容易朝一個方向走。我們走向人生定義自己原則的時候,這個過程是一個批判的、挑戰的,但不隻是批判和挑戰,而是在分歧和批判的過程中走到共識和找到更高的、更新的意境,才有前景,才有自己。簡單的分歧,還是隻能讓你停留在對立的層面上。
我跟瑞·達利歐學到了很多東西。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如果說誰知道老子的《道德經》第一句是什麼,所有人都會說我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問老子的《道德經》最後一句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是“聖人之道,為而不争”。“為而不争”,這也是我和瑞·達利歐交往中體會到的境界。瑞·達利歐剛才講到,你沒必要跟其他人競争,走你自己的路,走你自己的路而不争。所以瑞·達利歐在成功的基礎上,是因為他發明了一些方法,他不管天下打得如何複雜,他走自己的路。
我一開始完全不同意他的看法,我相信相關性,但是他能夠在相關性當中找到完全不相關的産品,然後在不相關的産品裡找到它的組合,所以他們年年領先世界。我沒有和任何人競争,我隻是和我自己競争。他說我想做得更好,因為當我拿到投資者給我的1600億美金的時候,我知道我的作為,我希望給大家更好的回報,對我來說和市場競争沒有意義,打敗市場沒有意義,我隻是做我自己的事,“為而不争”,這是真正的聖人之道。所以投資和人生就是那麼美好地融合在一起,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把投資和人生抽象一點看,其實就是做事和做人。我們在不同領域,做宣傳的、做制造業的、做經營的、做金融的,都是做事的,但是做事的歸根結底是做人,所以這本書的原則,我想對所有在座的人都是有用的。
在金融的領域裡,瑞·達利歐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總是抓住幾個特别重要的變量,風險的利率水平、風險溢價、利率、通貨膨脹、增長率,這是他死死地抓住的五個變量,死死地比較這五個變量。我在和他交往的時候,我時常聽到他講這幾個變量,形成了世界如此缤紛的變化和動态的金融市場。包括我自己,往往過大地複雜化和誇大金融市場,如果我們理解了原則,其實簡單的東西是幾個最根本的變量,在他講的這十大原則裡最根本的幾個變量是最關鍵的,這又回到了原則中的原則,抓住最基本的和最根本的東西。
我之前跟瑞·達利歐見面是在達沃斯,我們參加貨币政策的未來讨論。在那個會上,我說我看今年的全球金融,以股票市場的調整開始,那時候市場還沒有波動,以債券市場的下跌結束,以貨币市場的大幅波動伴随中間,全球的債務水平在上升,全球的潛在風險在上升,但是波動和風險系數如此之低是不健康的。我認為2018年不是危機年,但一定是波動年。達沃斯會議結束以後,好幾個記者上來圍着我,問我為什麼認為是波動年,而不是危機年。我說你問問瑞·達利歐,根據瑞·達利歐的原則,通貨膨脹、真實利率水平、增長率都在變動。我相信瑞·達利歐現在仍然同意我這個觀點,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但他更是一個善良的人,真誠、坦率、開放。在過去的那些年裡,我很高興跟他交往無數次,學到很多東西,我很高興他是我的朋友,我也希望他認為我也是他的朋友。
謝謝瑞·達利歐,謝謝所有人。
(編自《财經》,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無導向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