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皓: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指标處于低位和下降的态勢

時間: 2018-03-29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3月28日,由Betvictor中文版主持,由LSE和清華的團隊共同準備的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研究報告發布會發布。
       會上,Betvictor中文版副院長周皓教授給大家發布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體制的報告。
       以下為周皓發言全文:      

       大家都知道半年以來,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1月份宣布成立了中國金融穩定與發展委員會,副總理任主任。1、2月份又宣布了保監會和銀監會的合并以及把重要的立法權限和宏觀審慎的權限放到央行。前幾天,第一次宣布任命銀保監會的主席和書記郭樹清同志為央行的書記和副行長,這是第一次交叉任命金融監管機構的主要負責人。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麼要有這些金融監管機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LSE的袁志超教授在我之後要向大家介紹為什麼有這些變化。

       我要向大家解釋的是,這些金融機構監管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中國政府把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定為未來三年金融工作的底線,定為未來幾年三大攻堅戰當中的首要任務。為了達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目的,我們要開發工具,來監測、觀察、控制經濟當中的系統性風險。這個報告作為我們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聯合報告的一個章節,專門探讨運用這些在國際央行和學術界成熟的方法,來監測中國金融系統當中系統風險的一個結果。

       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從宏觀角度來看,2017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指标處于低位和下降的态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非常低。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的增長超出了市場的預期,2017年6.9%的增長率也超出了2016年的6.7%的增長率,在經濟增長複蘇的過程當中,主要的銀行的賬本在修複,不良貸款率、增長率在下降,這是背後的經濟原因。在微觀層面,我們發現大型的國有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在金融治理加強的情況下,他們的系統性風險的指标是呈穩健和下降的趨勢。但對于股份制銀行作為一種中型的銀行和個别機構的金融風險指标,還在呈上升的趨勢。作為一個宏觀指标,我們定義一個宏觀金融系統性風險事件為股市上的所有的金融行業和房地産行業,股市價值跌幅超過40%以上,定義為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事件,這個事件的概率就是我們刻畫和觀測經濟當中系統性風險程度的概念。從過去幾年的表象當中大家可以看出,在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這個指标是遠遠超于警戒線這條紅線的,另外一個時期超過這個警戒線的時候是2015年7、8月份股市動蕩和8月份以後的彙率調整的時候。這兩段時間是風險指标比較高的。最後一個比較高的是2016年初,在資本流動、資本流出比較加劇的情況下是風險比較高的。在過去的一年以來,2016年特别是2017年一年以來,經濟當中發生巨災性的風險的概率遠遠低于警戒線的指标,呈現在低位徘徊的趨勢,原因就是我前面介紹的背後的經濟增長的原因,背後的銀行壞賬率的增長速度在下降的原因等等,促成了這個宏觀條件的穩定與改善。但是是不是經濟當中就沒有金融風險呢,不是這樣,我後面再解釋。我們剛才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也和國際組織、國際機構最近幾年對中國債務率對GDP的比例高速增長的杠杆率的擔心的一些指标相吻合的,比如說國際清算銀行長期跟蹤的新增信貸對GDP流量的比率,在2016年初以前是快速上升的,從2016年到2017年有個緩慢下降的過程,這和我們前面談到的經濟增長的加速和資金從脫虛向實,離開銀行間和資管市場,進入實體經濟的貸款的變動是相吻合的。

       我們剛才說到宏觀系統形成風險指标的緩和,并不是代表經濟當中沒有發生金融風險的隐患。如果我們把宏觀金融風險的一些指标分散到各個機構、各個行業,把在金融風險管理當中傳統運用的在險價值和預期損失,調到經濟當中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事件,比如股市當中的金融和房地産指标跌40%這種事件,我們可以觀測到在不同的行業,這個趨勢是不太一樣的。如果大家看到這張圖,我們的銀行業在整個社會融資當中的比例超過80%,它占系統性風險的比率也是最高的。證券業、保險業相對是比較小的,貢獻也不是很大。在銀行業當中,我們發現國有銀行這幾種風險指标的趨勢是較為穩定或者2/3都是呈現下降的趨勢。與此相對照的是股份制銀行,比五大行小一點的銀行,他們的系統性風險的指标是有所上升或者一直徘徊在比較高的位置。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2017年以來,3、4月份,銀監會對理财産品和大資管計劃的金融亂象開始了治理,從2017年1、2月份開始,央行的貨币政策也進入了穩健中性或偏緊的上升通道。在貨币政策和金融監管都在趨緊的情況下,不同類的銀行由于他在資産管理當中不一樣,收到的壓力是不同的。比如為了支持理财産品和影子銀行的資産管理計劃,他部分的股份制銀行是銀行間市場資金的淨借入方。五大行包括政策銀行,比如開發行等,是央行貨币政策的通道,銀行間融資的淨借出方,所以在資金利率偏緊,在金融監管偏嚴的情況下,五大行相對處于有利的地位,因為他的借出資金的收益率會提高,而股份制銀行作為資金的淨借入方,受到的壓力會增大。另外一個角度來證明這種觀點,我們可以比較國有銀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市場市值資本和系統性風險的預期損失。大家可以看到國有銀行在最近一兩年,市值相對于預期損失的比例是高于1的,城商行在大規模上市以後,由于它的業務比較簡單,不是很複雜,它的市場資本價值相對于預期損失來講,一直在1.5倍以上。對于在資管行業和影子銀行業務比較基金的股份銀行,若幹年以來,市場資本的估值一直是低于預期損失的,低于1的,所以市場對這類銀行的資本支付損失的能力是一直有擔心的,這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這個判斷是相一緻的。我們也可以通過巴塞爾的資本重組比率來印證我們前面的判斷,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比較高的,一直在12%以上,而且最近兩年有呈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城商行也高于股份制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用巴塞爾的标準來看,也是相對處在比較弱的情況。

       我們還可以把每個機構的系統性風險的指标歸類,我們可以把這種風險分解到單個的機構,在我們追蹤的系統性重要的金融機構當中,有些機構風險指标是呈上升趨勢的。

       總結一下關于系統性風險監測報告的結論,根據現在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趨勢和重要負責人任命,我們預期總體上強監管、嚴監管,治理影子銀行和治理資産管理會繼續下去,如果這個态勢繼續下去,我們預期銀行業在總體的風險,這個報告顯示出的宏觀的風險是穩定的,但是個别的行業,股份制銀行,個别的機構,在監管趨嚴的過程當中,他們的風險指數會有所上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