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談當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

時間: 2015-03-03 00:00 來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如何看待如火如荼發展的互聯網金融?降準、降息頻出招,是否意味貨币政策走向寬松?新常态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2015年我國經濟運行需要關注哪些風險點?近期,就上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财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Betvictor中文版院長吳曉靈日前接受了媒體的集體采訪。

以風險自擔的責任心去擁抱互聯網

       采訪中,吳曉靈首先就市場關注度極高的互聯網金融問題回應了記者的提問。吳曉靈表示,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互聯網金融”一詞,這是對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肯定。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一年中取得很大發展,對金融改革起到了很大地促進作用。但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技術在金融業上的應用,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

       吳曉靈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對于做信息中介的互聯網企業可不發監管牌照,隻頒發普通的企業牌照即可。如果涉及金融業務的,本質是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金融、有信用中介功能的,則必須獲得國家許可,應按照金融業的規範加以運作。

       她還指出,未來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應該堅守4個基本原則,即客戶身份真實性、信用信息充分獲取、适當性原則和遵守底線發展原則。她同時呼籲,公衆應以風險自擔的責任心去擁抱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互聯網,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程度,理性區分“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理性參與互聯網金融。

綜合經營業态需要創新監管理念

       随着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那麼,目前金融業分業監管方式是否要與時俱進?就這一問題,吳曉靈表示,目前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業态已經很明确,這也是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吳曉靈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提示了三條重要教訓和經驗:首先,無論采取什麼樣的監管方式,信息的完整與透明都十分重要;其次,強化行為監管,保護投資人、堅持投資者适當性的原則也很關鍵;再次,應讓最後貸款人獲得最全面的信息,這樣有助于及時發現并處置風險,因而目前各國的審慎監管權都向中央銀行集中了。

       對于我國而言,吳曉靈認為,面對綜合經營的金融業态,需要着重關注分業監管可能蘊含的兩大風險點:一是由于法律責任不清而帶來的風險分擔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二是要警惕“積小症成大症”的現象,避免對局部暴露的風險問題不敢處置,因為這樣既提高不了公衆的風險意識,長期也容易積累風險。

       吳曉靈建議,未來金融監管應在目前以機構監管為主的監管思路上,加強對功能監管的重視,使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理念得以結合。通過機構監管,管好對機構的準入和退出,同時,通過加強功能監管,規範市場金融行為,對同一種業務執行同一标準。

客觀看待新常态下機遇與風險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态,國際國内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要客觀理解、看待新常态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有利因素和風險問題。”吳曉靈表示,首先,我們已很難繼續保持兩位數的發展速度,經濟發展進入增效提質的新階段,要積極轉變經濟方式,不斷尋求增長動力。

        吳曉靈建議,要進一步放松市場,釋放經濟發展的潛能;進一步用好稅收優惠政策以扶持企業發展;繼續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社會保障。

       同時,要積極關注、化解風險點:一是要注意金融風險的累積;二是要加大處置“僵屍企業”的力度,減少不良資産積累,釋放有效信貸,分類運用破産、重組、展期、減息、停息、免息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優化資金配置;三要合理化解财政債務的存量,通過重組和置換等不同方法科學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存量,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針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吳曉靈認為,這主要是資金的運用效率和方式存在問題,要改變投資渠道不暢以及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狀況。她還指出,造成融資難 、融資貴的現象,一個原因是或明或暗的剛性兌付擡高了無風險收益率,金融市場分割導緻融資鍊拉長也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原因。

中性貨币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在談到備受關注的貨币政策取向問題時,吳曉靈表示,雖然央行不久前采取了降準、降息的操作,但貨币政策并沒有向寬松的方向發展。吳曉靈解釋說,央行一直強調執行中性的貨币政策,即貨币供應量保持在GDP增長量加上預計通貨膨脹率,再加上2%~3%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水平上下。隻要貨币供應量控制在這個範圍,貨币政策就是中性的。

       她認為,目前市場對貨币政策評判存在誤區,這種誤區将央行貨币政策操作手段的變化,當成了央行貨币政策取向的變化。

       吳曉靈指出,西方國家的貨币政策取向與聯邦基金利率、同業拆借利率為目标,目标利率水平不變,就說明各國央行的貨币政策松緊程度不變。中介目标的确定表明了貨币政策的取向,為了實現這個中介目标,央行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對于我國而言,比如當外彙大量進入中國時,央行會通過提供存款準備金利率來做對沖;現在外彙占款減少,央行就需要釋放一定基礎貨币,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這些操作都是央行為了滿足銀行間市場适當合理的流動性的需要。

       吳曉靈還指出,央行目前采取的結構性政策,主要是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種補充政策。總體看,貨币政策仍是一個總量政策,結構性政策隻是階段性的、輔助性的手段。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