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委員,Betvictor中文版兼職教授。
第一要把握好促進金融業發展與支持實體經濟之間的平衡。
王兆星說,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證明,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自我發展、自我循環、自我創新不可持續,最終必将帶來金融膨脹和金融危機,嚴重損害實體經濟的發展。深化金融改革必須以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中央和國務院始終十分關注如何加強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問題,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銀監會也正在牽頭推進發展普惠金融這一項重點改革任務。
“我們将着力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三農、小微企業、城市低收入居民、殘疾人的金融服務為重點,進一步促進基礎金融服務的均等化,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利度。深化金融改革,應更有利解決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王兆星表示。
第二要把握好市場化改革方向與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之間的平衡。
王兆星說,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深化改革絕不能偏廢政府的調控和管理作用,自由市場不是萬能的,市
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非是全部作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與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之間并不矛盾,而應該是相輔相成。
第三要把握好改革、發展與風險防範之間的平衡。
王兆星說,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持續深入,金融市場環境和金融體系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金融風險和金融風險控制的難度在進一步加大。包括對影子銀行、互聯
網金融、同業業務等也要進行合理的規範和監管,這需要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加強風險防控,尤其對重大風險隐患必須要保持高度的警覺。
另一方面,正在和将要實施的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從長遠來看,必将有利于金融業的穩健發展,但短期内也會對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盈利能力帶來嚴重的沖擊,特别是對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是一種壓力測試。
“我們需要充分考慮金融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将改革實施的力度與市場主體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既确保改革穩妥有序推進,又同步關注金融體系發展的穩健性和風險變化的多樣性,努力使改革發揮最大成效。”王兆星指出,尤其是要切實把握好依法監管和金融創新之間的平衡。
中央确定的重要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鼓勵金融創新。今年以來,在資産證券化試點方面也已經取得積極的進展,至9月末,已經有29家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信貸資産支持證券1725億元,并探索在交易所市場成功試點發行了小額消費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
“我們也在探索擴大基礎資産範圍,鼓勵三農、小微企業、西部開發等信貸資産支持的證券,對于這些工作,我們會持續推進。”但王兆星也指
出,金融創新不應該超越金融機構自我的風險管控能力,更不應該是對監管法規和監管标準的突破和規避,必須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防範風險的平衡。
王兆星還指出,深化金融改革還要注重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推動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協調均衡發展。據披露,至2013年末,銀行業資産總額已經達到了151萬億,目前已經達到了160萬億,在金融業中的比重已經超過90%。